感悟生活 创作灵气作品

时间:2022-07-15 11:35:24

感悟生活 创作灵气作品

纵观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公开课上花样百出,包装精美;日常教学按部就班,年级越高,学生的作品越没想象力,没有创意。“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能进行美术创作,喜欢创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还要体现他们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教师应花大力气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体验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很多来自生活的原始素材就已是情趣盎然的。学生的美术创造不仅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可能被自己生活中曾有所见,但未有所感的事物所打动。如在手工制作时用桔子皮制作人脸,干透后缩皱,正好酷似老人松驰的布满皱纹的皮肤;用黑色的西瓜籽,白的南瓜籽,带条纹的南瓜籽,吃完肉留下瓜籽壳可以拼贴成有趣的动植物,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拈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

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大自然,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主动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去体验生活,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创作素材。有一次学校组织秋游,我跟着一年级的小朋友从学校步行到马头山公园游玩。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看路边的树、草、房子、车辆、桥……,来到马头山脚下,我们数着台阶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景点,有“成片的松树林”“粘稠甜香的松脂”“湖面上潾潾的水波”“漂亮的野花”……亮丽的色彩,芬芳的香气,使他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找一找野花有哪些颜色?这些野花的形状像什么?你看见这些野花有什么感受等等。在这样一种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学生都大胆发表意见,有的说:“这只蝴蝶的花纹真漂亮”,有的说:“这里的水面是翠绿翠绿的”,有的说:“这只白马英姿飒爽,洁白如玉”……学生在言谈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感受着美,理解着美,创造着美。

随着儿童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对生活中事物的认识和表现能力也不断提高,但还需启发诱导,使他们的画面内容更丰富。如教学岭南版第五册教材《奇妙的建筑》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欣赏现有的奇妙建设图片,总结归纳出奇妙建筑要实用、独特、美观。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小设计师”,去设计奇妙的房子,提示他们:想用什么技法设计,怎样奇妙的建筑。我给学生举了西班牙神圣家族教堂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它运用玉米型设计成形的技法,并动画展示设计师的创意过程,进而使学生领悟到要采用重复、取舍、添加、夸张等的手法表现奇妙的建筑,再通过学生熟悉的仿生建筑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想像,最后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有的仿水果型,有的仿动物型,有的仿物品型……,孩子们不受具体形状、色彩的限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反映他们心中的世界。

二、紧扣时事,创作反映社会“热点”

如今世界是开放的,全国各地、世界各处时时都有重大新闻和大伙都关心的重大事件。于是就有众多的作家、画家、评论家们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着社会,其实孩子们手中的小小画笔也会开口说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十召开,“神九升天”,抗洪抢险……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小小成员,合理的利用时事,鼓励孩子们放眼世界,关心社会。如汶川大地震不但对于每个四川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也都是一次永远的心痛,对于灾区的儿童更是一声噩梦,全国上下的救援行动更是一次爱国主义力量的爆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每一位孩子也都经历了一次心灵最真实的震撼和洗礼。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敏锐地感觉到这又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绝佳时刻,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很好地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地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与感动出发,在美术教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一系列课题如《一起来为灾区重建家园》、《我为他们加油》、《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我为灾区画张画》……孩子们脆弱的心被打动了,用黑白两色,用饱含泪水的笔触,孩子们以最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一个个自己心中的愿望。这里的黑白素描成为了每个孩子内心最丰富情感表达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是那样的神情庄重,他们在一张张彩色纸上写下了一句句祈福的话语,然后仔细地卷成条,神圣地用这自己亲手制作的“爱心砖”一起来为灾区重建家园。我和每位孩子都深情地投入到了艺术的感受与表达中。2008年春节前的一场重大雪灾阻隔了人们回家团圆的步伐,一个个救援场面真实的感动着孩子们,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记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众志成城》、《奋力抗雪灾》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就这样形成了!再如:李炳娣同学在非典时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创作出绘画作品《抗击非典》;王炜同学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为偶像创作出《我是未来的杨利伟》、谢清滢同学以社会关注的留守孩子为内容创作出《关注留守》;林鹭同学以我校腰鼓乐队为表现对象用国画形式描绘出《响亮腰鼓敲起来》;李玉英同学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材创作出《建设新农村》,等等。因此,紧扣时事、关注社会的“追星式”的美术创作教学很适合孩子们。因为时事的“新”、“爆”常常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影响面的“宽”、“广”能使孩子们更容易了解时事的情况,影响力的“深”、“远”使孩子们有切身的感受,利于孩子们开展美术作品的创作。

三、取材乡土,灵气创作

乡土文化所蕴涵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自身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作为美术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适合于学生的地域文化美术特色资源,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作热情,使美术课堂富有文化、更具特色,使本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生活中到处是美的事物,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头脑和巧手;珍爱美﹑崇尚美的心灵。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具有辽阔的创作空间,从而推动艺术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如何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 下一篇:关于数学新概念生发途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