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小调的传承及对人的影响

时间:2022-07-15 08:15:47

【摘要】云南建水小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研究。围绕建水小调的由来、内容、特点、传承途径,以及对人的影响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水小调;传承;对人的影响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蜀,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民族众多,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美誉。建水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民族。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情习俗。这里的百姓世世代代传送的“建水小调”,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画本。

一、建水小调的概述

1、建水小调的由来

“建水小调”也称“小调子”,是在云南建水县彝汉杂居地区因文化融合形成的具有彝歌风格兼具花灯韵味的民歌艺术。建水,虽地处边陲,但历史悠久。唐代,南诏国在此地修筑土城,汉语译为“建水”。元朝时设立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朝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建水县作为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如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等。境内居住有汉、彝、回、哈尼、苗等民族,各民族独特特色的民族风情习俗,在这一沃土上相互吸引,相互融合,使“建水小调”孕育而生。

2、建水小调的内容及特点

建水小调唱词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彝族的风俗、爱情、辛酸和愿望都在歌词中有深刻的体现,内容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十二月”、“十朵”、“十合”、“五更”等节令和景物联结唱词。根据民歌习惯和唱词内容,分成七类:爱情小调、诉苦小调、生产小调、故事小调、生活小调、新民歌和其他小调。建水小调还包含了滇南的四大唱腔:海菜腔、沙悠腔、五三腔、四腔,其中建水地区以沙悠腔最为流行。

建水小调独具风格,首先,建水方言在小调中广泛运用。建水方言,其自身最大的特点是儿化音较重,又吸收了彝族白话、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就形成了建水方言这一歌唱性的特点,如歌曲《去哪里》,是利用建水方言“尼”的发音创作而成的。其次,建水小调是彝汉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建水小调融入了彝族民歌的杂弦调、花灯调子,其中《西厢坝子一窝雀》、《东门东》为典型代表。第三,舞蹈性极强。建水小调的众多曲目都是伴随着彝族烟盒舞、花灯中的扇子等道具翩翩起舞,边唱边跳,独具民族风情韵味。

二、建水小调的传承途径

1、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字传承

1987年,建水县音乐集成办公室音乐组整理出版了油印版《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卷》,记录有《一只蜜蜂》、《送郎调》、《祝英台》等小调子68首,以及后来融入的《西厢坝子一窝雀》、《青菜白菜两小盘》、《郎踩合》等杂弦调26首。2005年,建水县推出地方文化丛书《建水十八怪》、《建水十八歌》等,书中收入了《西门调》、《挂妻调》、《西厢坝子一窝雀》等有代表性的歌曲。

2、在舞台表演中升华

建水小调每日定时定点面向大众开放式的表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临安妹子”的“临安茶楼”和“妥底玛依”在朱家花园的“金临安茶苑”。“临安妹子”的表演留有民间民歌的质朴清新,由民间乐手用古筝、二胡等器具伴奏,而“妥底玛依”则采用现代化的表演手段,采用音乐带伴奏,围栏字面设有歌词显示屏。使建水小调在舞台表演中展现。

3、利用现代传媒和传播工具进行传播

建水县利用光碟的发行、电视节目的录制、网络视频的宣传等手段,使建水小调的传播更为广泛。2001年,建水县推出《建水民歌小调》专辑,建水电视台将《建水小调》专辑列为滚动播出的节目,收到各地游客的喜爱,影响深远。

三、建水小调对人的影响

1、建水小调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1.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

建水小调唱词丰富多彩,说人的,写景的,说事的,都有一些精美的唱段。在编曲上利用方言儿化音重,具有歌唱性的特点来创作。表演上的一些说唱曲目,边说边唱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口语表达能力。

人们学习、传唱建水小调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歌词的记忆。歌词以方言为主,如,小调《尼基点儿》的歌词:“小娃叫喜儿,乞丐叫老板板儿,汤圆叫团儿”等,采用日常交流中的方言,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艺术欣赏离不开想象。建水小调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情景运用到小调的表演中来,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如表演《烧豆腐》,将生活中烧豆腐的情节用舞蹈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头脑中也形象地展现出这一画面,想象自己烧豆腐时的情景。

3.有助于注意力培养

建水小调以其歌唱性的特点前悠后拖、儿化后移的特点加之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从听觉上、视觉上引起注意,人们开始记诵小调,甚至反思小调的内容,这就需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建水小调动静结合、唱跳搭配,有助于人的注意力的培养。

4.有助于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具有“呼吸”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建水小调的节奏性很强,传唱建水小调,有助于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等方面感知能力的提高。如歌曲《去哪里》:“克哪尼,克哪尼,你要克哪尼克;克哪尼,克哪尼,你要克哪尼克嘛;克那尼,克那尼,我要克那尼克……”

2、建水小调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建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苗族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高度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建水小调融入了彝族民歌的杂弦调,汉族民歌、传统的建水方言和哈尼族的鼓舞等,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结晶。通过传唱建水小调,不断的进行各民族问的文化交流、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艺术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增强民族情感和民族凝聚力。

2.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建水小调的表演形式,除了个体的说唱外,还加之舞蹈,演唱和舞蹈形式并行,就需要演员们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尤其是男女对唱的调子,彼此间的合作、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建水小调的传唱、表演是培养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过程。

3.对个体文化心态的影响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唐代时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境内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物,著名的有:文庙、彝族土司纳楼土司衙署、学政考棚、朱家花园等,还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有汉族的祭孔乐舞、哈民族鼓舞、彝族烟盒舞,苗族的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等。方方面面都阐明了建水小调只所以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是因为建水小调宽容的文化心态,善于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精华,将其融合在自身古老的文化中,使建水小调得以不断的完善、创新和发展。建水小调的传唱,使人们融入到这一包罗万象的文化中,拓宽文化视野,形成个人文化心态。

总之,作为彝汉文化融合结晶的建水小调,显示了独特的个性和地方特色。在现代化转型、城市化进城不断加快的今天,保护、继承、开发、普及、推广建水小调是很重要的。应集结政府、文艺工作者、文化经营者的多方力量,促进建水小调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春暖花开,就会硕果累累 下一篇:晨光微暖,一世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