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海拔冷凉区玉米1000公斤栽培技术初探

时间:2022-07-15 07:37:09

浅谈高海拔冷凉区玉米1000公斤栽培技术初探

[摘 要] 青海省民和县的西沟乡是属于高海拔,冷凉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常年的地温缺水,导致玉米的产量的不是很高。本文针对当地的环境因素,对玉米1000公斤栽培技术进行初步的探析试验,并对带来的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海拔 冷凉区 玉米 1000公斤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48-01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是海东地区下辖县,有“青海门户”之称。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地理坐标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县境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面积1780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川口镇,距海东地区行署驻地85公里。人口35.1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6%,土族占12%。县境内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100-250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民和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

1 主要技术指标

1.1 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表现

株型紧凑,15-16叶,株高237-240厘米,穗位75-80厘米,全生育期15片叶,生育期100天左右。品种表现特点:一是双穗率高,最高80%,最低25%;二是穗位低,平均穗位76厘米(如果适当提高穗位还可增产,80厘米为宜);三是抗倒伏能力强,平均株高234厘米;四是叶型紧凑直立,适应密植,我区设计密度8800株;五是成熟度好,品质好,商品性好,可以直接脱粒收籽,减少劳动力。六是收获早,市场优势强;七是双穗率自我调节能力强,也就是植株较稀的地块双穗率高,密植地块穗大,单穗多。

1.2 产量构成

平均穗行14-16排,平均穗粒数480粒,百粒重32克,平均亩收获穗数6700株,理论单产926公斤。(按90%计算)

1.3 主要栽培技术指标

采用膜上精量点播,行距50厘米,株距15厘米,理论亩保苗8800株。

1.4 主要生育期指标

4月12日播种,4月22日出苗,5月28日拔节,6月21日吐丝开花,7月3日灌浆,8月25日收获。

2 主要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要点

2.1 播种前地块选择

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不能有农药残留,不宜选择前茬是甜菜的地块,尤其是不能选择连茬甜菜的地块。

2.2 播前准备

严格整地,施足底肥,亩施二铵35-40公斤、尿素10公斤、钾肥10-15公斤,播种前亩用乙草胺120毫升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并浅混土。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4月12日-14日播种(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12℃时开始播种);采用膜上精量点播,行距50厘米,株距15厘米,理论亩保苗8800株,收获株数确保在7000左右。

2.4 定苗封洞

三叶一心时定苗结束,结合定苗及时封洞。

2.5 中耕

现行后进行第一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二次中耕,中耕深度15-20厘米,第二次中耕时亩追施尿素10公斤。揭膜后后全田进行一次深中耕。

2.6 病虫防治

在我区主要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在玉米5-6叶时期.亩喷施好力克3.5-5克,喷施两遍;虫害防治:在玉米小喇叭口期亩用呋喃丹2公斤防治玉米螟。

2.7 揭膜、培土、追肥

在9-10片叶时揭膜,揭膜后行间中耕、中耕培土、追肥,亩追施尿素25公斤,磷酸二铵10-15公斤。

2.8 择机化控

当田间植株生长过旺时及时进行化控。方法:未见叶6-7片时,亩用玉米健壮素25-30毫升兑水喷雾。

2.9 合理灌水

分别在拔节、授粉、灌浆期浇水。该品种是及早熟品种,小穗分化早,要提前浇水,一般一水在4-5叶完全展开时。

2.10 适时收获

玉米苞叶变黄,黑分层形成,籽粒变硬,水分在22-25左右时直接脱粒机收。

3 该品种在我区栽培目的意义及效益分析

3.1 栽培目的

一是使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二是通过种植玉米,大量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改善有利;三是解决了连队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3.2 发展前景及效益分析

该品种成熟度好,商品性好,上市早,市场竞争力强,加上最近几年玉米市场看好,我们今后要在产量提高上下工夫,力争平均单产达到950公斤,按目前平均市场价计算,产值可达到1800元到1900元,利润有望实现1000元以上。

4 小结及建议

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一是春旱较为严重的地块出苗不整齐,造成缺苗、小穗;二是墒情不好的地块5qo种子回芽,造成缺苗;三是一水浇水时间偏晚,对小穗分化不利;对此需要摸索的技术:一是一水浇水时间在我区考虑提前;二是合理密植上要进一步实验示范;三是播期根据地温要进一步提前;四是要提前整地保墒,确保苗齐苗匀。

参考文献

[1]赵泽英.贵州玉米栽培专家系统应用框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2]马占元,张保起.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1990,11:2-17.

[3]马忠明,徐生明,曹诗瑜. 河西高海拔冷凉灌区全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8,12:11-12.

[4]方瑾.不同覆盖耕作方式下玉米生长、土壤水温及无机氮变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上一篇:玉米施用锌肥的研究 下一篇:节节麦对小麦产量影响及防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