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与民间传说(之五)

时间:2022-07-15 06:49:46

传统美食与民间传说(之五)

东坡肉

苏轼,号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并对膳食、烹饪亦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饪学家和美食家。以其别号东坡命名的菜点很多,且流传有不少的趣闻轶事,其中尤以名肴“东坡肉”的传说最为广泛。并以其不凡的来历,响誉古今。

北宋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于次年的冬雪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东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因而自号“东坡居士”。在这里除常与人赋诗下棋外,闲暇时便研究起烹饪技术,还亲自烹制各式菜肴。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唱酬,煮肉喝酒,借以发泄政治上失意苦闷。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后来,随着苏轼的升迁,此菜传遍大江南北,曾相继被介绍流传于苏、杭等。并受到人民的崇高赞誉。在湖北,乃至在杭州、四川都是上等名菜。据说在广东和江浙以及海南岛一些地方,也盛行吃“东坡肉”,而云南、大理的少数民族在结婚时,还有新娘新郎合吃“东坡肉”的习俗呢。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宁波汤团缸鸭狗

宁波汤团居江南小吃之冠的特色就在于:汤清光洁,口感佳美,“香甜鲜糯滑”五个字占全了。要是咬开一个小口子,油香会立时流满嘴,那真是名不虚传。

浙江省宁波市的开明街“缸鸭狗甜食店”,是宁波汤团的“第一家”。它初建于二十年代,店主江定发,小名阿狗,后来人称“缸鸭狗”,其生意久盛不衰。民间有赞这家名店的顺口溜,十分有趣:“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一碗下肚不肯走,两碗三碗发瘾头。一摸口袋钱不够,脱下布衫当押头。”可见其名气之大,真是百吃不厌。建国前,这“缸鸭狗”还因为名气太大,遭过军警流氓的砸抢,但现在可谓“因祸得福”吧,名气反倒传得更远了。

宁波汤团之所以历史悠久,制作精细是根本。优质精白晚糯米为主料,配黑芝麻、猪板油、白糖、桂花做料,工艺程序更是“一丝不苟”。磨粉、制馅、制丸,连汤入装碗都十分讲究。实行开放政策以后,宁波汤团一举走向了世界。曾有位回内地省亲、兼做生意的港商在宁波吃过汤团后,便立即要求定货外销。于是精工制作的大批量“速冻宁波汤团”,迅速销往香港,赢得了在港华人和海外人士的高度赞扬,从此开创了中国汤团食品大量出口的先例。

腊八粥

汉朝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必定要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农历的十二月又叫“腊月”或者“蜡月”。在腊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腊八粥”。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嘟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六年。他学经完毕的时候,正是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褛,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行到民间。有钱人家的腊八粥要用几十种米豆果料熬成,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穷人也要在这一天用小米红枣熬一锅粥应应时令。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清朝时,皇宫里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后进贡的。

最早的火锅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不过仔细一想,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涮羊肉的由来

流行最广的说法,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相传,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发现有敌情。厨师知道他正想吃羊肉,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迎敌,获得胜利。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作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也有人考证历史上涮羊肉的真正发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儿子是术赤,拔都是术赤的儿子。在西部汗国成立之时,拔都接替了术赤的权力,指挥蒙古铁骑蹂躏了欧洲。蒙古铁骑很强悍,但是吃粮食不抗饿,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块煮羊肉吃。拔都发现大块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后蘸盐吃,这样的吃法很适合于行军打仗。涮羊肉的铜锅,把锅子盖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完整的蒙古包,而锅子盖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骑兵的军盔。现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锅子的形状。据说《马可波罗游记》里写到,他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所以英文、法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韩国朋友则把涮羊肉直接说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

另一种说法是涮羊肉来自清宫“千叟宴”。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举办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上一篇:当海豚不愿意呼吸 下一篇:梅拉尼娅胜诉《每日邮报》赔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