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联合氯波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讨

时间:2022-07-15 10:43:21

泮托拉唑联合氯波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氯波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20例,根据Savary-Miller分级,Ⅰ级52例,Ⅱ级39例,Ⅲ级22例,Ⅳ级7例,其中食管、胃手术后16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0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用泮托拉唑,每次20mg,每天早、晚饭前口服各1次。治疗组用氯波比利,每次0.68mg,每天3次饭前口服;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10mg,每天3次饭前口服,疗程6周,每周记录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疗程结束由同一内镜医师复查,治疗结果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总有效率91.7%。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显效率治疗组为88.3%,对照组为7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和氯波比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使用方便,经济价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泮托拉唑 氯波比利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于酸性反流,使食管的鳞状上皮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炎症,我国的发病率为3%~4%[1]。多数学者认为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增强为其主要的致病机理,因而治疗的关键是增强抗反流机制和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1,2]。目前国内外应用多种胃肠促动力药物和抑酸剂治疗RE,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应用泮托拉唑和氯波比利联合治疗RE,临床报道尚少见。我院观察治疗一组此类患者,取得了近期的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是我院2008年7月~2009年12月,因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和吞咽障碍等临床症状而就诊的,共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7~75岁,平均46.5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3.5年,均经电子内镜确诊。根据Savary-Miller分级,Ⅰ级52例,Ⅱ级39例,Ⅲ级22例,Ⅳ级7例,其中食管、胃手术后16例(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6例,毕氏Ⅰ式术4例,毕氏Ⅱ式术6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0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其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其患者年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应用泮托拉唑,每次20mg,每天早、晚饭前30分钟各口服1次。治疗组应用氯波比利,每次0.68 mg,每天3次饭前30分钟口服;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10mg,每天3次饭前30分钟口服,疗程6周。嘱夜间睡觉时,床头抬高20~30cm,治疗期间戒除烟酒,避免刺激性饮食。用药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和生化、心电图,每周复诊,记录症状变化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由同一内镜医师复查内镜,观察RE愈合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缓解消失程度和复查内镜时食管黏膜变化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胸骨后不适,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有轻度充血、潮红或黏膜恢复较前好转1~2级;③无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内镜检查改善不明显,仍有充血、糜烂、溃疡。

结 果

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治疗组显效88.3%(53/60),有效10%(6/60),无效1.7%(1/60),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显效70%(42/60),有效21.7%(13/60),无效8.3%(5/60)。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的17例患者全部愈合。治疗组在用药后2~3天症状开始缓解。治疗期间,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4例出现轻度口干、乏力,但均可耐受。对照组有8例出现上腹不适、头晕、乏力,持续数天自行消失。两组病例用药前后血、尿、便常规和生化心电图检查无发现异常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RE主要是因为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或被破坏,以及食管对胃反流物清除能力障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直接损害增强所导致。其中抗反流屏障中,以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功能最为重要。多种因素导致LES压力下降,均可引起胃食管反流,且反流液中的H+>/sup>直接引起食管黏膜损害[3]。如本组16例食管、胃手术后患者,因手术改变了正常食管、胃的解剖结构,LES被破坏,引起明显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和内镜下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因此抗反流和抑酸药物应用是治疗RE的关键措施。

国内外有较多报道,应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治疗RE有一定效果,但它们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竞争性拮抗一些常用药物,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且西咪替丁还可引起男性发育、阳痿、精神错乱等,由于这些不良反应,限制了雷尼替丁和西咪替丁的应用。最近几年,推出了新型高效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泮托拉唑就是其中一种,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H+>/sup>-K+>/sup>-APT酶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但是目前研究发现[4],使用PPI期间,有时出现夜间酸突破(NAB)现象,可使食管黏膜保护机制削弱,甚至可以造成食管黏膜严重损伤,不利于黏膜的修复,因此单用PPI治疗胃肠动力较差的患者,因胃内食物潴留,更易加重胃食管反流,所以需要应用胃肠促动力药物。

甲氧氯普胺作为促动力药,既往曾广泛应用于RE的治疗,但因其能通过血脑屏障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抗多巴胺作用,故10%~20%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新型促动力药多潘立酮和西利上市以来,治疗RE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有报道西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等较重不良反应。氯波比利是一种新型胃肠促动力药,为选择性苯甲酰胺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阻止多巴胺对上消化道运动的抑制作用,促进胃肠道动力,加速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因此本研究选用泮托拉唑和氯波比利联合应用,从药理机制分析,联合用药是治疗RE的最佳选择。

通过本研究观察,两组都在应用PPI泮托拉唑基础上,分别应用氯波比利和吗丁啉,其治疗RE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症状开始缓解的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提前3~4天,未发现严重的副反应。说明氯波比利作为新一代的胃肠促动力药,选择性作用于LES,提高RE患者LES的张力,抗胃食管反流作用优于吗丁啉。总之,我们认为氯波比利和泮托拉唑合用,治疗RE配伍合理,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是值得推广的较理想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志宏.规范诊断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25.

2 徐克达,田德安.雷贝拉唑联合西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0,3(18):53-54.

3 李兆申,徐晓蓉,许国铭,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5(22):317-318.

4 王琨,段丽萍,陈洪,等.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酸暴露的特点比较.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8.

上一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分析 下一篇:椎管内联合神经阻滞下剖宫产术神经并发症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