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启蒙的内涵综述

时间:2022-07-15 10:25:59

大学启蒙的内涵综述

大学启蒙的必要性

大学及其学人的相对独立自主理应能够担当此重任。民主精神的匮乏需要大学启蒙科学与民主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孪生姐妹。尽管今日仍有人在或明或暗地诋毁我们为之激情澎湃的五四时代,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华民族取得彻底意义上的独立自主都离不开五四主流精神的熏陶与滋养。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及其完善,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民主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无论是党的建设、国计民生,还是维护民族尊严、促进国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民主精神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真正的多元民主是指,各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在对话中尝试它们的同一性民主,且在此过程中,防止循环的封闭[8]362。大学是诞生民主精神的摇篮,也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样板。大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民主自治进程中富有知性的积极参与者[7]43。大学在通过其学术自治、民主办学与学术民主等构建其相对独立的“象牙塔”的同时,经由科学理性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思想的辐射等向社会进行民主精神的渗透、合作共赢的引导与独立自主的“奠基”。尽管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作为现代社会的“良知”与“先知”,大学在担负民主精神启蒙任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在野”的渗透、助推作用。人文关怀的零落需要大学启蒙当下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成效,但现实社会中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人看、不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有这些都关涉到人文关怀。现实中人文关怀零落的主要表现是:其一,不尊重人的生命。煤矿事故的屡屡发生、毒奶粉事件的社会危害、地沟油事件的牟利行为等都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尽管这些社会负面事件不会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但哪怕是其中的一例也足以折射出其社会危害;它们的存在与发生,足以表明我们的社会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反映出我们社会整体中存在“以钱为中心”的非人道的价值取向,是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流思想导向背道而驰的。其二,不尊重人的尊严。尊严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元素,也是人之为人的高贵所在。人必须得到人之为人的尊重;尊重人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尺度之一。当下中国,尊重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贯彻。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社会进步的艰难,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尊重人的现象,如职业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出身歧视、学历歧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时地有所表现;大学毕业生在寻求就业的道路上,不时地就会遇到这类不文明、非道德的社会现象。确切地说,尊重人的尊严必将伴随着呵护生命;不尊重人的生命也是不尊重人尊严的极端表现。其三,社会冷漠。社会冷漠是不尊重人的生命、不尊重人尊严的必然结果。举手之劳的小事,有人不愿甚至不屑去做;如果有人做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讥笑或冷嘲。冷漠的反面是热心与爱心。“爱的奉献”、“同一个世界”的艺术表达都在申述爱的可贵及其迷人的魅力。冷漠是爱的匮乏、恨的胚芽、心的枯萎。如同爱具有症候一样,冷漠具有传导性,会有群体反应,———社会冷漠会形成一定的气候,具有极大的弥散性与传染性,其隐性危害不容低估。

大学启蒙的可行性

当下中国,谈论大学启蒙,并不是笔者随心所欲,心血来潮,而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境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的迅猛扩张,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新世纪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态势已大体形成。就是说,理论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迅猛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大学氛围中,经受大学熏染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把大学所传播的精神元素传导到社会群体中,传导到为人处世中,并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把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启蒙元素撒播到社会群体的心田中,构成启蒙的“磁场”,同化、感染,乃至熏陶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包括传播者自己。就个体而言,理论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有待完善的公民教育,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目标之一。———启蒙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在理性选择中必须具备的知识[7]110。就整体来说,高等教育改革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再生延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极度膨胀的时代,改革运动也许成为规训社会最重要的工具[8]215。2.应试教育目标退场的理想追寻本来,教育是需要考试的,但如果教育沦为“为考试而考试”的窠臼,就不是什么好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应试教育弊病的不断涌现,提升中小学生教育的素养,促使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代之以全面的素养提升,推动着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普九义务教育的全面推广,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考试教育、考证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诟病,素质提升的吁求与呼告已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背景下,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成为全体国人心中为之向往的教育目标。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成为人们的理性追求。应试教育目标的弊端及其逐步退场,让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教育潮流追寻的夙愿,———直接或间接地使得大学启蒙成为教育的主要理想之一。比如,深受启蒙润泽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旦致力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就会把启蒙的种子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作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包括大学教育责无旁贷。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在重塑公民素养、高扬国际道义、拓宽全球视野等方面,我们需要依托大学启蒙来助推多元民主,建设公民社会。3.价值多元化时代信念持守的探索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在个性得到大肆张扬的今天,一元化价值观一统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缤纷、价值多元,进而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多重挑战。在这种情形下,主流价值观如果一味地强加于人,未免过于草率与偏执;如果放任自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免敷衍塞责,失去担当。鉴于时展的实际与社会生活的实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又是必不可少的。多元竞发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态势,首先需要确立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等启蒙观念必须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的布道,尤其是要利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舞台,进行广泛而彻底的思想引导与观念开启。这个时代信念就是要对启蒙要义的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而不能迷失在价值多元的思想潮流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为了促进、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而绝不是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是为了保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展,而不致流于形式,走过场。

大学启蒙的意义

当下中国的大学启蒙内涵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有政治、教育与哲学等三个方面。1.政治意义众所周知,今日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途径也可辅地进行尝试,大学启蒙即是其一。大学启蒙通过其大规模的教育教学,通过其办学运作,通过其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通过其熏陶、培养的毕业生,通过其“激扬文字”的文化氛围,广泛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包含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这种影响尽管缓慢而微妙,但无疑深刻而富有长效。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应试教育目标逐渐退潮的当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崇尚必将成为时展的潮流。此情此景,由大学启蒙而弥散的精神力量将会播撒在大多数学人的心田,并借由后者而传扬到全社会,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并推动政治文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政治目标的细化与具体操作。2.教育意义大学启蒙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这是因为启蒙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基础教育中的启发、引导,还是高等教育的学术探究、思想争鸣与学术自由,都离不开思想开启的因子;而且作为社会良知的代言人与社会思想的“智囊”,大学担负起传播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社会使命。具体而言,大学学人(包括学生与教师)已是或即将是社会公民,已在参与社会生活或即将进入社会生活,他们经受大学精神家园氛围的熏陶,是其学术生命的天职;就大学管理者而言,身处大学浓厚学术氛围中,作为服务“学术研究”的行政领导与后勤保障,即使他们匮乏启蒙精神元素,理应会在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经受启蒙的浸染,成为学习者与受教育者。尽管这一理想不易达成,往往需要宏观民主政治的配合与协调,但这绝不能成为大学弃守理想追求的借口。大学启蒙并不局限于高校内部人员的熏染,更重要的是,在于其社会示范意义及其精神所辐射的“校外”效应,即大学启蒙往往跨越了大学围墙,走向城市与乡村,渗透工厂与企业,辐射官员与平民,无往而不及。3.哲学意义就大学启蒙而言,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教育意义,其背后都有哲学根基在支撑。自从杜威开始,哲学已成为教育问题的指导理论[9]。一方面,启蒙本身离不开哲学思想高瞻远瞩的宏观鸟瞰与整体把脉;另一方面,大学精神所蕴含的启蒙就有哲学观念的全局把握与掌控,甚至可以说,大学精神的代名词就是哲学精神与哲学眼光,———从19世纪柏林大学到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无不以哲学作为大学精神的引领,进而各自创造出辉煌一时的大学时代;当今世间举凡富有创造、理性与追慕真理的大学无不是在其哲学观念的引领下而诞生的———其教育启蒙与社会启蒙的源头活水正在于此。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崇尚科学理性、民主自由与人文关怀,无不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与哲学精神已达成惊人的一致:“故在昔哲学家,虽以其性质之偏胜,或迫于时势之要求,而有所畸重,而按诸哲学之本义,则故当兼容并包之。”[10]大学启蒙的哲学意义具有超越性,即“无用之大用”。一方面,真理不会使我们发财,却会使我们自由;另一方面,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前景和价值,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因为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11]。

作者:汤广全 计洁灵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教师教学哲学透析 下一篇:梁启超对孔子人生哲学的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