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先生书法教育思想与方法简述

时间:2022-05-09 03:23:35

游寿先生书法教育思想与方法简述

书属六艺之一,自古是士人的基本素质。书法教育亦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曾发现用于练习的骨片。胡小石先生首创在高校开展书法教育,先师游寿先生继承之,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从事书法教育多年,课内课外,形式多样。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称游寿先生“是杰出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余曾协助游寿先生执教书法,后独立授课,又得到游寿先生多年指导。在此过程中,逐渐归纳游寿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和方法。综其要者,概括如下。

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凡在书法艺术上卓然成家者,无不是饱学之士。游寿先生以学者眼光,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书法创作,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开展书法教育。因此,最为注重的就是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并始终贯穿于书法教育工作中。这是游寿先生书法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教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游寿先生反复强调,书法作品是书家精神面貌的体现,书家必须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还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方能达法度于绳墨之外。游寿先生《随感录》说:“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就要讲究艺术修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法,亦是此理。……‘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说明‘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要加强文化学习。”“写字要有韵味,朴拙有朴拙之韵,流美有流美之韵。这就要有字外的修养功夫。”游寿先生在所编《历代书法选》中,点评宋黄庭坚:“宋初名书家……又为诗家,书家必兼善多艺。”点评清伊秉绶:“真、隶、行、草无不工,篆刻亦精,又擅诗画,书法不是孤立而谈技巧。”

游寿先生《我的临池简述》对只重笔墨练习之人提出批评,说:“许多书法艺术家,大部分时间,都在苦练。可我自己细看,虽老而不成熟。”游寿先生这里所说的“不成熟”,就是针对单纯练习者在文化韵味上的欠缺而发的。游寿先生自己,就是“大部分时间是教书,书本学习,取业余时间写字”。游寿先生一生治学甲骨金石之学、从事考古工作,“博学余暇,游手于斯”,所以书法才具有浓郁的金石书卷之气。游寿先生仙逝前夕,作短文《学习寸得》,重申,“吾最服膺笔已成冢,不如读书万卷”。杨克炎先生称:“这是游寿先生书学思想的精髓所在。”颇有见地。

游寿先生书学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清道人(李瑞清)、胡小石的书学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书苑镂锦》《论汉碑》等书法论著中。

李瑞清《玉梅花盦论篆》说:“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之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是书未成,嘱门人胡光炜为之,正在考定商酌时也,今只得以器分派。”

李瑞清研究金文流派采用以器分派的方法,对胡小石先生书论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胡小石《汉碑流派》以碑分派,论汉碑风格,说:“若以用笔之轻重,结体取势之纵横,与夫整个风格之奇正险易分之,大致可得十五种,每种以一碑为代表。”此正是李瑞清研究方法的延伸。

游寿先生则把以国分派的方法运用于金石研究。如以地域、时间论金石风格,《金文与〈诗〉〈书〉论证》说:“河西为员笔书势策源地,推行河东诸国。至宣王之时,河西员笔书风已极盛,史籀作大篆十五篇,盖在是时。故此盘(虢季子白盘)出在河西,于时书势之和美如是。”

《论北朝法书碑志》指出:“文化随着地方风气而殊。书学艺术一为交际工具,由于交际范围,也受地方影响。……同是北碑,而有地方不同风格。”《书苑镂锦》说:“欲将两汉诸刻列表因其地之殊,于其书体风格,细为紬考。”

游寿先生还进一步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游寿先生之书论,常从政治、人文、地理诸方面综合探索,见地深刻,影响颇远。其关于瘦金书渊源之论断,几十年后,仍为人所引证。在此基础上的书法教育,自能高屋建瓴。

古人曾说:“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宋黄庭坚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游寿先生的书法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游寿先生评书法,最看重的神韵与趣味。最不能忍耐的就是俗气,经常书写“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赠勉后学要高洁情怀。1984年游寿先生编《历代书法选》,对所选作品均加简要点评。这些评语中,体现出游寿先生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如,文天祥作品下,点评:“虽不是名书家,而雅正有度。正如他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钱南园作品下,点评:“学颜之最佳者,雄劲,人品、文章均冠一时。”

胡小石先生曾叙述自己随李瑞清学书的经历说:“昔年学书从临川夫子受笔法,尝请问书何以得工。公曰:‘不欲人言工,则可工矣。’余闻之竦然。去今三十年,此语犹在耳际。大抵昔贤治学必有潜龙之德,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是也。”

游寿先生继承了胡小石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大力倡导踏实学习,反对浮躁炒作。批评动辄以书法家相标榜,把书法当成‘奇货’吹捧、招摇的做法,认为这“实是有失体统”。

游寿先生不仅言传,更重身教。凡有学生请教,必耐心讲解,可谓诲人不倦。游寿先生祖籍闽东,一生乡音无改。有时学生听不懂游寿先生的方言,游寿先生就边说边写,不厌其烦。其场景令人感动,学生如坐春风和气中,受到人格的陶冶。

游寿先生始终把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放在书法教学的重要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取法乎上。游寿先生强调,书法教学之初,必须珍惜学生干净的天资,给他们看上乘的法书,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韵致,避免受到庸俗的干扰。因为一旦染上陋习,往往先入为主,眼界不高,字就会流为俗不可耐的“买卖字”,其境界连馆阁体都不如了。1963年《历代法书选辑·后记》:“写字是艺术,艺术应当讲求真美精善,所以要求青年写好字必定先为青年具备临摹的善书范本,提高他欣赏朴素而美善的书法水平,使不沾染于翻刻失真庸劣的简帖习气。”

游寿先生认为,可供初学的上乘的法书包括钟、王、隋代妙楷、初唐诸名家等。打好这些基础,学生眼中有了上乘法书基础,以后再写篆、隶、行、草,随着学生年龄、阅历、技能的增加,书法才能可观。1963年、1984年,游寿先生曾两次为学生编写《历代书法选》作为教材。一则展现书法发展源流,二则提供可资临摹的范本。其中,上述法书占据了大多数的篇幅。我初到游寿先生门下时,游寿先生出示《礼器》《华山》善本,命复印临摹,并亲为题签。同时赠《宣示表》放大本多册,嘱转送习字同学。在跋语中,师赞誉该帖“俊爽,初学之基”。

对初学者,游寿先生注重以工整秀美法书,打牢学生的书法基础。《复赵隽明书》中提到:要“先学正楷,……《龙藏寺碑》,极好。”并谆谆告诫学子要谨慎对待朴拙之作。临《仓颉碑》跋语曰:“此书朴拙,青年慎勿学之。”临《云峰山石刻》跋语曰:“初学者忌之。”游寿先生出此言,时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书法热渐渐兴起,求狂求怪之风日盛,游寿先生冷静地告诫青年学子,打好基础,要走正路,不要为时风所左右。

从中可见游寿先生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就是既合乎法度,又不使流于刻板。因此,对颜、柳书法,虽肯定他们的成就,但并不倡导。

(2)要勤于实践。游寿先生反复强调,书学技艺,需要深厚的功力,再浸以意趣。理论识见虽高,而功力不深,也不足以称为书家。法度是在实践中熟练,在熟练中提高的。离开实践,就无从提高。

在实践中,游寿先生特别重视执笔方法,主张执笔要用力拿紧,悬腕临摹,这样才能确保中锋运笔,把力气贯注到笔尖,写出来的线条才会劲健。游寿先生自述,初学务求线条劲健,自己学汉隶之所以由《礼器》发笔,就是因为其规矩,有劲。游寿先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那些容易产生误导的错误方法进行了批评,游寿先生《随感录》说:“有一幅画,画面上的怀素作书,大、小二指握管,三个手指如莲花瓣翘起,初看还以为画的是道士点圣水,细看才知是怀素作书。我们未见过怀素作书,不过,从我个人的习字实践中认识到这不是写字的姿势。……倘将这样的执笔方法扩大开去,会使下一代受到不良影响。”

(3)要重视继承。游寿先生重视创新,但作为基础阶段的书法教育,游寿先生更强调继承的重要性。游寿先生在《随感录》中说:“书法要有个性。钟书如鸿戏天衢,王书如虎卧凤阁。王书出于钟书而有个性。历代名家书法都有个性。倘没有个性,就不成家了。”同时指出:只有在多写、多看,吸收前人菁英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韵貌,不是旦夕咄嗟可望成就。“不精于临摹,而言翻出新样,是不可能的。”

游寿先生书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书法风尚亦颇有启发意义。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口语测试 下一篇:《军犬黑子》教学纪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