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产品致害责任

时间:2022-07-15 07:58:10

浅论产品致害责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在了消费市场,但消费市场的极大丰富同时带来了产品致人人身、财产损害的这一现代消费社会的严重问题。如何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救济讨论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产品致害;消费者权益;责任分配

一、提出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都对产品不合格导致的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规定了两种责任情形: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该两种都属于产品质量责任的范围,即产品存在质量上的瑕疵或缺陷,没有达到《产品质量法》或者行业行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却忽略了第三种产品致害的情况: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由于产品特有的性能或者消费者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产品致害,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对责任进行分配则是我们下文将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下面我们以产品致害的三种情况为基础分类,其中前两种责任由于以前涉猎较多,都只是简要提及,着重对第三类致害进行分析:

第一、产品瑕疵责任,又称产品质量违约责任,是指产品虽然不合格,但尚且不具有危害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致使购买者合法权益受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产品瑕疵责任责任属于合同责任,只能由消费者向销售者者提出违约之诉。

第二、产品缺陷责任,又称产品质量侵权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缺陷产品自身除外)的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产品缺陷责任属于侵权责任,消费者、受害人均可求偿。

根据《侵权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缺陷责任上,我国采取的是生产者无过错责任、销售者过错责任,且二者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三、产品致害的第三种情况是在以往的研究乃至于立法中较少涉及的:即产品自身并不存在任何的质量问题,但是由于消费者的使用不当或者经营者没有尽到告知、标示义务导致的损害。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老年化程度加剧等情况导致了人们对正确使用和操作产品的理解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经营者往往更注重将商品卖出去而忽视了消费者使用商品这一重要环节。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提供一个合适、统一的救济途径。虽然对于产品致害,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但是每一个条文都只是指出了责任的分配,生产者、经营者的义务,却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明确的救济手段。近几年,我国危害严重的产品责任案件不断发生。如毒大米致人损害,山西朔州假酒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致婴幼儿损害案。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案,三鹿集团已经于2009年2月10因严重资不抵债,被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宣告破产,但是时至今日,“结石宝宝”们的利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消费者作为受害人与企业的“未决债权人”在企业破产程序中到底应该怎样维护自己受损的合法权益,法律并没有给出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当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消失时,消费者的求偿权是否应该与企业其他债权一样得到同等清偿或者优先清偿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法律对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致害的规定现在仍然是空白。无论是《侵权责任法》还是《产品质量法》重点规范的都是缺陷产品的产品责任,这是否意味着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就无法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呢?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位七旬老人因为不知道电热毯的功能与使用,在使用电热毯时沾上了水这一导体,进而引发大火,造成损害。可见产品本身是不存在任何问题,只因为消费者没有得到正确使用的信息而导致产品致害仍然有例可循。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经营者只有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时才具有主动说明和标示义务,故消费者首先需要说服这是可能危及安全的产品,如果不可能,经营者大可以没有说明和标示义务规避责任,特别是在消费者没有主动要求提供使用说明书的情况下,经营者更是毫无责任,即使消费者证明了可能,法律却也没有明确救济途径。

四、设想与对策

第一、鉴于在产品责任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乃至于生产、经营企业的其他债权人相比处于更加弱势、利益更容易得不到保护的地位,建议单独为消费者的求偿权给予重点保护。在现行体制中,法院在很多时候不会直接受理消费者的民事诉讼而会重点关注企业的破产清算申请。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完善《破产法》,让消费者在决定企业是破产还是重组上具有话语权,除了考虑普通债权人的意愿,也让消费者有参与决定的权利,以免进入企业破产清算程序消费者求偿权得不到保障。而在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将消费者的求偿权置于优先保障的地位,因为消费者是在合法权益已经遭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进入这一程序,并且有些遭受人身损害的消费者更是存在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只有将企业的资产预留一部分作为消费者后续补偿才能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大的保护在企业被宣布破产。最后,如果消费者仍然没有实现求偿权,可以由政府从财政收入中专项拨款,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扩大产品侵权责任的范围,通过单独的立法将产品瑕疵责任、产品缺陷责任和商家未尽告知义务的产品致害同时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并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配。改变现有法律中经营者只有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中才具有的主动告知义务,而将所有的商品纳入告知、标示义务的范围,或者明确指明“可能”的范围,将经营者由被动地接受义务变为主动地履行义务。

参考文献:

[1]吴军成.浅析产品责任的重新界定[J].北方经贸,2005(6).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董文军.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7(2).

[4]汤维建,光.论我国消费者权益诉讼机制的建立.法律教育网,2010-3-17.

上一篇:如何以财政职能规范非税收入的管理 下一篇: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