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研究

时间:2022-07-23 08:01:38

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诉讼实践的需求,使测谎结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与此相伴的则是对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不断争论。鉴于此,着重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分析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通过论证,认为测谎结论不具备证据能力,只能作为侦查辅助手段发挥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测谎结论;证据能力;分析

测谎结论是通过特定的仪器对被鉴定人在陈述某项事实时对其多项生理指标进行跟踪、记录、观察、分析,根据其变化最终得出的被鉴定人对某事关注程度或对某事是否说谎的判断。一般认为,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是证据的基本属性,是否具有“三性”是事物或人的陈述能否作为定案依据所必须具备的硬性指标。要解决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问题,就必须解决测谎结论是否具备这三项硬性指标。

一、测谎结论的客观性分析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证据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办案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主观想象、臆断或虚构的。测谎结论的客观性取决于测谎的理论基础及测谎结论的可靠性。

首先,测谎技术所依据的说谎与异常的生理反应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得到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认可,仍受到质疑。也即是说:对有关测谎技术的基本前提还未被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普遍承认,这些前提是:1.说谎与清晰的情绪反应之间有直接而牢固的联系;2.情绪反应与生理反应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作用。正是这两点难以得到十分精确的科学证实,从而影响了测谎结论的客观性。

其次,测谎结论的可靠性包括测谎结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测谎结论的稳定性由测谎结论的唯一性决定。如果测谎结论不具有唯一性,也就意味着测谎结论具有或然性,其客观性必然大大降低。作为对人心理变化的一种测试,测谎结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被测试人的心理状态。第一,实践中由于社会大众对于测谎技术的认识不够科学,存在着或恐惧或轻视的认识误区。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被测试人极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而这也会在测谎仪器上反映出来。第二,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极高,测谎技术并不能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侦查人员期待的明显变化,这时就需要非常专业,经验丰富的测试人员来进行测试了。第三,由于目前我国测谎技术的应用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技术、程序规范,测谎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种不统一、不规范的混乱状态也会直接导致测谎结论不具有证据所要求的客观性。况且测谎结论的准确率有没有达到作为证据的标准还有异议。在实践中,既有成功地利用测谎技术破获大案的报道,也有受测谎结论的误导造成冤假命案的谴责。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测谎结论不具有证据的客观性特征。

二、测谎结论的关联性分析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有客观上的内在联系性,从而能起到证明作用。证据对于案件事实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以及联系的紧密、强弱程度。从司法证明的角度来说,关联性标准要求每一个具体的证据必须对证明案件事实具有实质性意义。证据的关联性表明,证据事实仅与案件事实有联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案件事实有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因此,某一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据,关键是看该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

实践中测谎结论是针对某具体案件事实对被测试者是否说谎进行测试得出的结论,但是仅凭此就断定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相关性,笔者认为不妥。下面笔者从测谎结论在侦查中的作用来分析测谎结论作为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

测谎技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作用是鉴别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涉案人、排除无辜,澄清事实。通过测谎能够印证、支持、加固现有证据体系的可信度和证明力,从而使侦查人员审讯突破犯罪嫌疑人的信心更加坚定。但测谎结论本身对案件事实并没有证明作用。例如测谎结论可以印证侦查中的假定和推论,以便及时调整侦查方向,可能测出一些调查线索,诸如赃物的去向下落、作案人数、同案人是谁等,为调查提供方向,为审讯提供依据。由此可见,测谎技术不能代替艰苦的侦查和讯问工作。要想真正地办出一个个“铁案”,仍需司法工作者依靠确凿的定案证据说话。因此测谎结论不属于定案证据,不具备证据的关联性特征。

三、测谎结论的合法性分析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的形式及证据收集的主体、方法和程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审查程序,其中重点强调证据收集手段、方法的合法性。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9年9月10日向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作出批复:“CPS多道心理测试(俗称测谎)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现有法律对测谎技术的使用和测谎结论的诉讼地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测谎技术的应用主体、应用资格、应用原则、应用程序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个于法无据、无法可依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测谎结论在形式上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具有证据的合法性特征。

四、结论

测谎结论虽然不具备证据能力,不能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但是测谎结论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测谎技术已成为刑事案件侦查、审讯、调查活动的一种重要辅助鉴定手段,为许多案件的侦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充分发挥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实践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高文.关于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的展望[J].犯罪研究,2005(1).

[2]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6).

[3]武伯欣,田新华.测谎技术的原理与运用[J].公安研究,1994(3).

上一篇:浅论产品致害责任 下一篇:工业遗产改造模式和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