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政校企协合作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时间:2022-07-15 07:31:32

试论在政校企协合作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摘要:“政校企协合作”,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融合政府优势、行业协会资源共同开创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也是专业建设过程中经验的摸索与总结。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依据企业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校和企业如何有机结合,把职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起来,使校企双方有效对接,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惠互利。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职业指导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自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确定以来,“扛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就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泛指以学校为主体,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专业的设置情况、校企双方合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同,各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深度、层次、方法、形式、途径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方式都属于这类模式,此类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培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进开展的,合作企业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指导小组,聘请行业内部著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等为合作委员会主要成员,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协议书,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实习实训资源,合作企业依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住宿条件、依据学生顶岗岗位工资确定实习报酬,协助学校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达成既定培养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均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该类型培养方法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型人才。合作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制定,并且参与全过程的实施与监控,能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予更正,保证全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生的培养。学校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新员工入厂技术培训、企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团队合作拓展等服务,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创建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厂地、设备、资金、技术、行业影响力、专业技术队伍等多种方式向高等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校企双方投资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针对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创建核心技术公关小组,共同调研、讨论、研究、试验,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和新的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双方依据股份分享利润。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负责,企业以重要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依据股份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指引,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应用――推广”四位一体。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合作”的问题

“政校企协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政校企协合作”的形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横向联合宽度等多个方面还存在大量的不足之处,仍需继续探索、研究与总结,与高级阶段的合作相差甚远。

目前,政校企协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等职业院校自发的开展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企业主动邀请院校合作的少。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以及相关对应的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大,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比较高,而行业中小型企业觉得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参与积极性比较差,缺乏主动性。目前,各省市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不多,使得国家开展的好政策无法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部门间的政策与法规衔接不利,无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融合与开展。由于企业与学校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关系不同,管理模式不同,追求的经济利益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企业用人制度的不同,致使院校人才与企业人才不能双向流动。在更深层次的认知方面,大部分院校没有真正的看清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必须性,只是利用合作企业作为院校实践教学的暂时补充,迫于整体环境的要求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上上课,或组织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绝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作为企业技术工人的储备库,与院校维系一定的浅层次合作,有用人需要时即到学校进行招聘,而学校客观的成为了企业人才招聘所。

三、政校企协合作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对企业而言,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合作体制机制,有利于降低企业人才招聘、新员工培训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可吸纳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组建校企科研合作团队,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1.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无疑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源于实践。依托合作企业,以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工作力度,挖掘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资源,让学生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参加劳动和管理,企业的各种制度、规章、准则直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成为企业优秀的后备资源。为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规划和建立开放的职业指导管理体系,让职业指导课教师、实习领队、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学生实习期间职业指导工作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考核体系的建立,还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都由这些人员合作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领导、技术骨干是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力量,主要加强学生的遵守劳动纪律和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的行为规范教育、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艰苦创业和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诚实守信和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教育。以学生实习作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校企合作、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模式,将能大大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下积极开展职业指导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基础,依据企业的用人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企业的课程体系,实现特殊商品“产销”链接,对口培养,专项强化。“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职业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内容、评价考核标准,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

“订单式”模式下职业指导的具体做法:

(1)与企业联合制订职业指导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要重点把握行业发展形式、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分析、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专业的订单培养。职业指导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学校长期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目标,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指导效能。

(2)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培养优势,解决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难题。目前,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都源于不同级别的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因而,对企业所需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相对欠缺,使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可以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培训或学习的基地,为其提供实践环境,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可以请企业领导、成功管理者、岗位能手等对职业指导教师开展培训。

(3)“订单式”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职业指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应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体现与深化;二是专业技能与实习实训对接,专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在实习中应得到反复的强化训练;三是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所需的职业素质,如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管理制度、岗位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适应角色转换,按照企业标准和规范对实训室进行包装,模拟企业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

参考文献:

[1]谢恩魁.论职业指导在当前促进职教师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3,(5).

[2]林辉.高校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3]王满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吉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下一篇: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