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现状与局限性分析存在的问探讨

时间:2022-07-15 07:04:19

基于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现状与局限性分析存在的问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协调、控制,及时纠正偏差,以确保项目的实际成本限定在项目成本预算范围内,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盈利空间的过程。

【关键词】成本控制;建筑工程;成本规划

1. 我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1.1建筑工程项目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普遍存在高产值、低效益,甚至亏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了走不出来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项目的成本管理绝大部分是粗放型的,表现在:首先成本管理不是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因此经常出现项目完成后做出核算,才知道项目的盈亏,一旦项目亏损也就无法补救。其次,项目部很少编制以投标价为依据的目标成本,来对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进行跟踪、核算,发现亏损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成本偏差,部分项目虽也编制目标成本,却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实施。再次,生产第一线的生产消耗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只干不算,对完成某项任务究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没有准确的预测。最后,工程管理中决策者喜欢主观臆断随意加快施工进度或提高工程的质量等级,不考虑进度与成本和质量与成本的关系,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和知识。

1.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它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进行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实行项目管理的情况来看,多年来无论工程质量、工期管理、文明施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总体效益不理想,利润较低。

1.3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成本控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首先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1.3.1成本管理模式不合理。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现状之一是管理模式不合理。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仍然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以行政和硬性指令来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一点在国内大型企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可以促使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在项目经理部,往往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是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思想。如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必然会造成成本增加。

(1)工期制定不科学合理。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总体规划方面不够重视,所做的各种计划不科学、不符合实际、主要靠以往积累的经验,拍脑袋定工期。如果遇到新的结构形势的项目则更是一筹莫展,只能主观臆断,制定措施不得当。

(2)采购方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建筑企业的采购方式多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项目接到手现联系供货商,与供货商缺乏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购方式缺乏灵活性,大宗材料一次购入量太大,既占用资金又占用场地,零星材料又得频繁采购,增加了采购成本。

1.3.2缺少完整控制体系。

(1)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中,成本、进度和质量是分别用不同方法管理的。项目成本应用成本会计的分析方法,把项目进展过程中成本的预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这一方法应用在项目进程的终点时,无疑是正确的,可以说明最终的费用是节约还是超支。但是,项目控制实际是对项目发展过程的控制。一个项目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其间的内外条件千变万化。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按规定的方向发展,而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的成本预计值与实际值的比较结果,无法说明费用在该时刻的差异是由于进度的超前或落后而造成,还是由于成本的超支或节约而造成,不能给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信息依据,以使项目进展得到有效的控制。净值控制分析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第三个参数,即在成本费用的预计值和实际值之外,引入了净值的概念。借助计算机管理的帮助,任一时刻的进度与费用的定性和定量的差异,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项目管理者可以净值分析结果,做出调整进度还是控制费用的决定。净值的引入,对于项目成本控制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2)在企业内部对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完整的控制体系,主要凭经验积累和主观臆想。控制的大部分内容被检查工作所代替了。检查只有等待任务结束以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进行的只是事后控制。对检查出现问题的结果,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只是定性作出判断。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项目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作为事后控制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并作为对下一循环成本控制的依据。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成本的管理重心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显然已经为时过晚,成本控制的效果可想而知。

1.3.3人员管理不科学。

我国的建筑企业队伍素质整体较低,并且结构层次也不尽合理。首先,高等教育以上的以上学历人员不多。而大、中专学历者占据绝大多数;其次,存在着重工程技术人员,轻管理专业人员的倾向,在缺少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合格的项目经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更为缺少。这不仅影响到工程质量,而且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4低劣工程质量对成本的影响。

对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而造成的质量低劣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目前,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比如总包单位在进行工程转包、分包中的压价行为,使得转包、分包单位的价格太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2. 目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局限性分析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会计成本核算控制,会计成本核算控制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成本进行归集和计算,实质上是一种事后控制。项目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作为事后控制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并作为对下一循环成本控制的依据。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成本的管理重心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显然已经为时过晚,成本控制的效果可想而知。根据上述问题,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控制对象与决策对象不配比。

在承接工程项目之前,施工企业往往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所在地的预算定额和收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决定工程项目的报价、预计工程项目未来成本。而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却只把工程项目所消耗的直接费用作为成本考核对象,将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使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用不能相互对比,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真实情况。

2.2控制范围狭窄。

成本控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上,未能将与工程项目有直接关系且能够按受益对象进行划分的期间费用、风险成本、安全成本和质量成本纳入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使一些企业将管理费在工程项目上随意列支,歪曲了工程项目的实际盈亏状况,不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与控制。

2.3控制手段落后。

由于目前的成本控制对象仅限于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其相应的手段,也仅限于采用制定标准成本和财务预算、成本预测、差异分析等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要想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只依靠上述几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可以预计在施工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综合考虑采取何种技术方案,消除可能遇到的不利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2.4责任部门范围太窄。

工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技术上的,也可能是安全方面的或现场人事变动等,所有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成本控制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和项目部,未能充分发挥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等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因此,在成本控制中应当将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都吸纳进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5时间跨度的局限性。

目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只涉及到从项目开工到项目竣工这一段时间和范围。然而,工程项目成本的内涵不仅仅是项目的直接成本,它还包括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之前所投入的经营开拓费用、对项目进行评估咨询所开支的评估咨询费用、在工程开工前投入的开办费用、以及项目竣工后一段时间内对工程进行维护和质量保修所需的服务费用。因此,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时间跨度范围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而应当包括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

2.6未建立灵活的成本控制体系。

目前许多施工企业一旦采用某种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就长期保持不变,没有考虑到市场环境的改变对成本控制的影响。事实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原先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有可能不太适应。企业应当不断地对目前所采用的各种标准进行可行性和符合性评审,以确保这些标准一直保持合理有效。适应工程建设需要,探讨成本控制,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青 主编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12月.

[2]李永福 主编 《建筑项目策划》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8月.

[文章编号]1006-7619(2013)10-22-900

上一篇:体育院校运动训练经费管理制度的缺失与修补路... 下一篇:对架空线路事故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