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桃核雕刻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7-15 06:05:07

浅谈桃核雕刻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人自古喜欢桃木文化,潍坊青州就曾出土七千年前的桃园文化旧址,桃木崇拜风俗在商周就有,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实物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桃的各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用,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山海经》在西汉时的《典术》中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桃木列于五木之精,其种子“桃核”自然是精中之菁,故桃核可驱邪避鬼,它的存在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的承载,在民间流传中桃核更是驱邪消灾的护符佳品。除此之外它也是中华民族寄托美好愿望和憧憬美好生活的载体,《诗经・国风》有: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就是最好的依据。

谈及核雕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核舟记》并被世人所津津乐道,深感其技艺的鬼斧神工,岂不知潍坊的核雕发展,也经历过一段苦苦坚守的岁月。潍坊桃核雕历经几百年,过去只是做为一个民间艺术糊口谋生的技能,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先人前辈们在桃核雕这门技艺上以一个普通匠人的精神苦苦坚守着。随着1915年桃核雕《马拉轿车》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最优等奖牌而名四方,揭开了潍坊核雕的光辉序幕,展示出了其独有的魅力。做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桃核雕,需要好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所谓传承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融合共性的关系,传承必须建立于传统的艺术之上,再把当今的审美观念通过创新融合其中,才能体现现代核雕的创作精华。所谓创作是一种经验和各种文化修养的积累,而非技术的复制,每一次的核雕创作都是从零到一的创作,拿到手的每一颗桃核都有其特定的纹路,在既有主题的前提下,雕刻要时刻根据桃核纹路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说桃核雕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拥有一定的模版套路,而是需要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寻求。自古,当一个民间技能上升到艺术时,其魅力是无穷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要师古不泥古,在继承中求发展。

如何良好的发展是摆在我辈面前的课题,好的作品首先需要美学的理论为支持。核雕是以核诉怀为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雕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使雕刻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大凡中国的艺术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也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是中国人的生存理念,好的作品来源于学养、来源于人格、来源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在桃核雕刻时,要大胆落刀,细心收拾,往往小的细节决定大的精神,因势利导,正中取奇,造险破险,设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或险绝、或孰厚、或野逸、或俊秀都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这就是势带来的第一印象,起承转合、虚实、疏密、聚散都是核雕创作所必须的。

锻炼造型能力是有方法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就是多观察、临摹好的造型的作品,最好是系统的学习一下美术绘画,走到大自然生活中去,了解各种物象的结构特点,加之有效的练习和掌握,经过一段苦苦的练习心领神会的理解,自会潜移默化的任刀为体信手拈来。正所谓“核雕方寸之g有天地,技艺薪火相传留古今”。

上一篇:浅议根雕自然形态与创作选材的和谐统一 下一篇:书法韵的生成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