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开鲁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7-15 05:26:05

大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开鲁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鲁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总耕地面积16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10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0万亩,年产粮食16亿斤、秸秆24亿斤、无公害蔬菜26亿斤,但良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尽快转化为强劲的经济优势,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健全,能够真正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链条还很弱,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资源浪费现象还很突出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尤其是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则要依赖于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使农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良性发展之路,使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循环利用,促进农民大幅度地实现增收。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开鲁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农业生产这个大系统中,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是大量使用化肥既带来浪费,也导致污染。大量投入化肥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的利用率低(只有35%左右),大量的N、P、K营养元素流失,进入地下水造成硝酸盐含量过高,进入地表水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消耗化肥的背后是大量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耗。二是大量使用塑料农膜,白色垃圾污染泛滥。以开鲁县为例,每年投入的地膜大约是5000吨,每年的污染面积多达40余万亩,而为了清除这些污染,农牧民每年至少要投40多万个人工,间接经济投入多达500多万元。三是大量使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四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和污染。五是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解决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产品污染等问题。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开鲁县,农民靠种植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丰富的粮食秸秆资源优势却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大量的玉米秸秆仍然被白白地烧掉或烂掉,资源严重浪费。只有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畜牧养殖业当作主业来抓、来发展,这样一方面既解决了消化粮食、消化秸秆这“两个消化”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把粮食、秸秆吃干用净,另一方面又可有效解决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开鲁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年产就达102万吨左右,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的大约是37万吨,利用率仅为36%。农作物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5万吨,这些秸秆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我们算过一笔帐:如果把65万吨农作物秸秆按60%青贮、氨化后喂牛羊,农牧民年人均可节约开支60余元。如果再围绕我县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办好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那样产生的效益就更大了。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开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开鲁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极限。而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开鲁地上没一块石头,地下资源贫乏、能源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为迫切。另外,循环经济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要尽快改变欠发达的状况,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并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全力打造开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几年来,开鲁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探索和实践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围绕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建设了几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建设粮食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粮食的转化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养殖业转化,走“粮食饲养牲畜―――牲畜粪肥还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再来饲养牲畜”的路子。实践表明,平均每生产1公斤肉、蛋、奶混合产品,需消耗配合饲料1.61公斤,其中粮食占1公斤,占总量的60%,也就是说每生产1公斤肉、蛋、奶,必须有1公斤粮食做原料保证。而以粮食为主加工的配合饲料,其畜禽产品饲喂报酬率提高2~3倍,通过畜牧业转化成肉、蛋、奶的粮食少则增值1~2倍,多则增值3倍以上。目前开鲁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猪产业就是走的这种模式,用粮食养猪,猪产生的粪便还田肥地促进粮食增产,节省化肥减少开支,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利用工业转化。工业转化就是要对粮食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以玉米为例:玉米在粮食作物中既是粮食,又是饲料,还是工业原料。玉米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后产出的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和少量的酒精,是经过高温消毒的上好饲料,与秸秆饲料掺在一起,牛羊吃后不易生病,而且长的又壮又快,肉质鲜嫩。同时,再将牛羊的粪便氧化后还田。这样玉米的综合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开鲁县年粮食产量80万吨,如果全部作为饲料或工业原料转化,并实行闭路循环,可养殖生猪100万口,育肥羊100万只,白鹅1000万只,蛋鸡200万只,育肥牛50万头,奶牛5.7万头。

(二)建设秸秆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是建设“农作物秸秆饲养牲畜―牲畜粪肥还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秸秆再饲养牲畜”的链条。以农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搭配必要的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发展草食牲畜,就可转化为大量的肉、奶、毛皮等畜禽产品。如果开鲁县的102万吨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起来,用于发展畜牧养殖业可养殖3万头奶牛、12万头肉牛、100万只肉羊,积累粪肥8.3亿公斤,仅此一项农牧民就可人均增收155元。二是建设“秸秆饲养畜禽―粪肥菌类生产或生产沼气―还田肥田”链条。将畜禽粪便由目前的作肥料一次性利用改为生物质能源―肥料两次利用,可一举两得。近年来,随着牛羊养殖业的发展,牛羊粪越积越多,如果把大量的牛粪集中起来晒干,把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牛粪掺在一起,经过发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养基,再把食用菌菌种种入培养基中,就可大量的生产出食用菌来,种一次可采半年。每平方米菌床产的食用菌可卖40-50元,10平方米的效益就可抵上种一亩粮。而且,生产过的培养基也成了优质有机肥料。同时还可用牛羊粪便掺入人及其它畜禽的粪便制造沼气。沼气是做饭、照明的能源,沼渣是优质有机肥,沼液过滤后,是很好的叶面肥,可代替农药。施沼渣、喷沼液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是市场上紧俏的有机食品。据有关部门计算: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可满足5口之家全年做饭、照明的用能需要,年可节约液化气和电费700余元;沼渣可满足5亩果园或大棚的追施或滴施用肥,节约化肥开支300多元。如果将开鲁县的粮食和秸杆全部进行牲畜过腹转化,年可积累粪污15万吨,如果将这些粪污在全部用作生产沼气可以产生沼气3750万立方米,可供6.4万户农民使用。

(三)建设绿色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是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产业链,即完善粮食(秸秆)―畜牧养殖―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条。近年来,开鲁县不断提高农牧民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意识,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了总面积达40万亩的无公害标准化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并通过了农业部的认定。这些基地严格执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和限用标准。目前,全县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牧民已自觉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秸秆过腹转化产生的有机粪肥,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农药、化肥的总体投入量明显减少,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建设林――草――牧――菌――肥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发展林下经济可分两个阶段,即幼林阶段和成林阶段。在幼林阶段主要有五种模式:林草型,即林间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年均亩产青干草可达300公斤,亩效益可在200元以上;林禽型,以养鹅为例:亩养鹅80只,综合效益可在1600元以上;林油型,主要是种植花生、大豆、芝麻等矮棵油料作物,平均亩效益可在300元;林粮型,即种植作物为小麦、谷子、绿豆等,平均亩效益可在200元;林经型,主要种植作物为药材、南瓜、西瓜等经济作物,药材亩效益可达1500元、其他作物可达800元。在成林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林菌型,在林间搭棚种蘑菇,因林下有荫,利于蘑菇生长,并可延长收获期,而且在树下搭棚种菇,增加了土地的温度、湿度和肥力,又促进了树木的生长。一茬菌菇收完后,其培养基又变成了优质有机肥;林养型,林下草地养鹅、鸡等禽类,这种模式正好可以利用林下的牧草资源,不仅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而且还可为林木除草,节省人工,肥土养林,同时还能够在不影响主业生产的前提下,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实现林业长期效益与养殖短期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林下经济开发,可以实现以短养长,短期得利,长期得木的目的。并可促进林业的发展,达到施肥、蓄水、除草、防虫的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面推动开鲁县农业循经济的大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责任感

要站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摆上重要日程,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通力协作,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并立足当地、着眼市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和发展措施,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有序运行,科学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大发展

资金投入是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经济就难以发展,效益就难以增加,因此,在目前开鲁县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加大立项、招商、合作的力度,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争取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制定扶持政策,创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借智生财,借财生财,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大发展。

上一篇: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经济强市 下一篇:步步为营的新产品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