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由“匠”到“家”

时间:2022-07-15 02:29:55

教师如何由“匠”到“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6-0027-01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长期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肯定,然而,绝大部分这样的老师的终身发展都停留在这一步,而没有从一个学校的优秀教师继续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教师如何突破由“匠”到“家”的发展瓶颈呢?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对学生怀着真正的尊重和关心。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关注孩子的学科成绩之外,更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和终身发展,真正给孩子以人性美的滋养。这种“关注人生”“关注心灵”的教育观念,是跨学科并且相通的。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需要基于科学而又高于学科地来看待学生的成绩和成长,这种教育观是教师从“匠”到“家”的一条分水岭。例如安徽的薛瑞萍老师,是全国知名的教师。在长期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坚持“真诚、理性和充满趣味的人生态度”,用这样的态度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坚持带领孩子从一年级开始进行高品味的阅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广泛的兴趣。很多一线教师都忙于具体的事务,阅读面和兴趣面比较窄。除了专业知识外对其他的方面涉猎很少,知识结构比较扁平,这样的教师或许能够交给学生学科知识,但无法给学生一种人生态度的浸润和影响。因此,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人,有着丰富的生活,丰富的心灵,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怀。这些教学之外的东西从经历中来,从阅读中来,因此,教师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例如薛瑞萍老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心灵修养,她说“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她强调“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强调培养孩子的静气。

一名优秀的教师定是善于反思的人,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和单元测试后,或许是只言片语的课后小记,或许只是头脑中的片刻沉思,或许是和同事的讨论,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成长的重要途径。离开课堂心里就没有课堂的教师,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原地。例如当薛瑞萍老师遇到教育教学不顺利的时候,她总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懈地探索研究,她深信“没有不接受启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定是一个善于借力的人,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立体的生态空间,再优秀的教师也只是其中一股力量。教师要把家长的潜力、教师群体的力量、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互相理解和支持,让孩子在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成长。例如薛瑞萍老师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不厌其烦地给家长写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

由“匠”到“家”的路很长也很艰辛,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用心去经营教育事业,定会突破自我。

(作者单位: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成都 610000)

上一篇:学生需要怎样的分层教学 下一篇:论教师合作中信任的有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