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

时间:2022-07-14 08:03:25

谈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它强调: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情况出发,分层推进,分层提高,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1 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层次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分层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差异,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1 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生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

1.2 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 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宜公布明示。

1.3 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4 先学后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分类指导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1.5 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2 目标分层。

目标层次化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研究、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共同目标:理解记住求根公式,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层次目标:A层: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用它解决问题。B层:了解推导过程,记住公式。C层:了解推导过程。

2.3 过程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推动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4 作业分层。

分层教学法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做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总之,运用分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讲解、沟通,为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感情的共鸣,信念的确定,行为的顺应,目标的认同,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上一篇: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走进特殊学生的心里 下一篇:英语单词的几点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