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测度与实证研究述评

时间:2022-07-14 08:17:06

产业内贸易测度与实证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已然形成,产业内贸易也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并研究的热点。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并涌现出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本文在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代表性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实证检验方法的文献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 测度指数 影响因素 述评

引言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完全竞争市场且贸易标的为同质产品,贸易的动因在于比较优势,包括生产技术差异(斯密和李嘉图模型)和资源禀赋差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依据这些理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应该是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然而,现实中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均为常态而非例外,产品差异性比同质性更频繁地出现,已经冲击着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发生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迅速增加;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飞速增长。相同产业的产品同时进、出口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常态,Balassa(1966)称之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

20世纪60年代,Verdoorn在研究“比荷卢经济同盟”内贸易模式时,发现经济同盟的建立导致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同组产品内贸易增加了,并且随着同盟内贸易的进一步开展,产业内分工专业化的趋势得到加强。Balassa基于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情况,研究发现制成品增长大部分贸易发生在SITC分类的产品组内,而非产品组间。Verdoorn和Balassa的发现开启了专家、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并进口同一类产品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同时发生。因此,对于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等现象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充分解释。以西方经济学的成熟理论和模型为基础,新贸易理论基于产品是否异质的假设,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强调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供给角度

根据交易标的是否异质,将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其中异质产品又可以分为水平型异质产品(产品质量相同、产品特征不同)和垂直型异质产品(产品质量不同)。因此从供给角度方面,可以将产业内贸易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另一类是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异质产品贸易和垂直异质产品贸易。

Brander和Krugman(1983) 在基于市场分割和同质产品的假设,证明了发生在不同国家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行为可能导致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生。在Dixit-Stiglitz (D-S)模型基础上,Krugman(1979;1980)将模型由封闭经济扩展至开放经济,引入水平异质产品假设,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出于对产品类别的钟爱与需求,消费者效用会随着消费品类别的增加而增加,开展国际贸易能够扩大消费品种范围,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从而使互惠的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Lancaster(1980)在其异质产品模型中假定不同消费者对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特征存在不同的偏好,规模经济和水平异质性的存在导致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发生产业内贸易。Falvey(1981) 通过局部均衡模型证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垂直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两者都不存在,垂直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仍然可以形成;随后通过建立F-K模型进一步证明两者不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Shaked和Sutton(1984)建立S-S模型指出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长期生存依赖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实现规模经济,高质量产品的价格会逐渐降低,低质量的产品会被市场淘汰,最终形成一个生产企业控制一个质量层次的产品的局面,该生产者同时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行产品供应,基于不同质量层次产品的需求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需求角度

Linder(1961)从需求的角度,阐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成因,提出 “重叠需求论”。他认为两国间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偏好的相似度越高,从而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就会越大,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以及国际投资等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形成动因,突破了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观念的种种限制,解释了当代无法用传统贸易理论解释的贸易现象和贸易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全球贸易发展的理解。

产业内贸易测度方法

(一)早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首先从产业内贸易的度量开始。Verdoorn和Balassa均提出了产业内贸易衡量指数,然而最为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是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GL指数:

(1)

其中,GLi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i∈[0,1],0表示完全产业间贸易,1表示完全产业内贸易;Xi与Mi分别表示某国家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若以i产业进出口额在该国所有产业进出口额之和的比重为权数可以计算出该国加总的GL指数。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拓展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然而GL指数对这种动态发展的反映却比较微弱,极端的例子是假设某产业进口和出口同比率增加,这将会使产业内贸易量增加,然而GL指数没有发生变化。此外,GL指数不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利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贸易战略的实施。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需要进一步发展。

1.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衡量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调整成本时,由于缺乏动态属性,GL指数有其局限性。Hamilton和Kniest(1991)在GL指数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Brülhart(1994)发展了GL式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所有的贸易流向进行了定义,而且克服了贸易不平衡问题:

(2)

该指数取值[0,1],1表示完全边际产业内贸易。Thom和McDowell(1999)指出垂直产业间贸易调整成本尽管高于水平产业内贸易,但二者均小于产业间贸易调整成本,由于Bru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区分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因此会高估产业内贸易带来的调整成本。

2.产业内贸易的分解。不完全信息下价格水平的高低代表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可以认为价格差异体现了产品的质量差异和垂直分工的程度,通过同类产品的出口单价和进口单价的价格差异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进行分解。

GHM分解。Greenaway等(1991)(简写为GHM)用单位产品的出口价值与进口价值比率将GL指数分解为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

GLi=GLhi+GLvi (3)

如果1-α≤UVxij / UVmij≤1+α ,则为水平异质产品贸易;如果UVxij/UVmij1+α ,则为垂直异质产品贸易,其中α为离散系数,通常取15%或25%(由于运费和其他交易成本引起价格差异在此范围之内);UVxij与UVmij 分别表示i产业j产品出口单位价值与进口单位价值。然后,根据GL指数计算公式,分别计算HIIT指数和VIIT指数。

FF分解。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认为GL指数及其变形,只是衡量了贸易重叠程度,并没有明确区分单向贸易和双向贸易。更一般地,如果Min(Xi,Mi)/Max(Xi,Mi)≥γ% ,则可以界定为产业内贸易;若 Min(Xi,Mi)/Max(Xi,Mi)

在区分HIIT和VIIT时,上述公式涉及求单位商品价值UV。很明显,产品分类越细,上述方法在捕捉商品价格时越有效。10位数的HS分类体系包括两万产品分类,而且该分类非常明确,对于商品成交数量的记录比较具体,例如对于不同的商品采用升、千克、件数等。相比之下,SITC分类对于成交数量的记录比较粗糙,笼统地以“吨”作为成交商品的计量单位。

产业内贸易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贸易引力模型由经济学家Tinbergen提出,后来经学者进一步完善,被认为是经济学中最稳定和最稳健的关系,可以用来检验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因此贸易引力模型成为产业内贸易实证检验的重要理论依据。基于双边贸易流量的贸易引力模型揭示双边贸易额与两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正相关,与地理距离负相关:

(4)

其中Tkk`为k与k`经济体的双边贸易额;Yk与Yk`分别为k与k`经济体的GDP;Dkk` 为k 与k` 经济体的地理距离;A、β1、 β2、β3为待估参数。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将被解释变量设为产业内贸易指数,根据研究需要添加其他解释变量,可以进一步得到实证检验模型。

(二)变量选取与处理

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文献一般将产业内贸易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将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作为解释变量。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1997)将解释变量细分为三种类型:国家特征、产业特征和一体化特征,国家特征包括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要素禀赋、运输成本、地理近邻性等;产业特征主要有产品差异程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以及跨国公司作用等;一体化特征有汇率安排、国际投资、贸易协定、贸易壁垒等。

由于GL指数∈[0,1],直接采用OLS回归,则预测值可能超出该区间,影响模型质量和预测效果,因此产生了对数变形:ln(IIT/(1-IIT)) ,变形以后单调性保持不变,且能够解决预测区间的问题。然而,Balassa和Bauwens(1987)认为对数变形虽然能够解决预测区间的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传统的GL指数度量贸易重叠程度,产业间贸易情形仍大量存在,意味着“0”观测值会大量出现,而对数变形无法将“0”值包括在内,这将损失大量样本观测值,而基于对数变形的非线性OLS估计既能处理预测区间问题,又能保留“0”观测值样本:

(5)

其中IIT为产业内贸易指数,x为解释变量向量,β为解释变量系数向量。此外,在计量方法选择上,运用TOBIT数据审查模型,也可以解决“0”观测值问题和预测区间问题。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在尚处于介绍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分析产业内贸易现状的阶段,理论创新较少,多以经验研究为主。

许统生(2000)从不完全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方面对Brander-Krugman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即使不存在成本差异或规模经济,两国厂商之间不完全和完全信息博弈也能引起产业内贸易。吴俊和张家峰(2008)以Ethier(1982)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含规模收益递增的2×2×2理论模型,证实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定理依然成立。

盛文军和廖晓燕(2002)对比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三种贸易形式,并探讨了其内在形成机理。胡昭玲(2007)对比了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贸易。黄卫平和韩燕(2006)对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进行了述评。高敬峰(2008)对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区分方法做了对比研究。杨丽华(2006)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方法进行了评析。邹宗森(2013)运用GL指数、F-F产业内贸易份额指数及其扩展分析了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现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

马剑飞等(2002)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规模经济因素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无显著影响,而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一定的负效应。邹宗森等(2014)对影响我国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汇率和FDI是影响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高长春等(2006)运用GL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目前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我国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指出虽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完全取决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产业内贸易的确对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论

针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通过对贸易现象和数据的分析,证实产业内贸易的真实存在;第二个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通过构建产业内贸易模型揭示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和收益;第三个阶段是丰富和发展阶段,一方面不断完善和细分产业内贸易模型,另一方面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对产业内贸易研究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是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的科学性、产品分类的准确性、数据质量的高低,对于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广为接受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不断改进,才能推动产业内实证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二,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检验是另外一个重要分支。国家特征、产业特征和一体化特征是确立计量模型及选择变量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近来的文献将产业内贸易分解为HIIT和VIIT,计算HIIT和VIIT指数,分别考察上述因素对HIIT和VIIT的影响,使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

第三,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解释、测度方法的确立和决定因素的检验,只是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础,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服务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Aquino A.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Z].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78, 114(2)

2.Balassa B. 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3.Balassa B, Bauwens L. Intra-industry Specialisation in a Multi-country and Multi-industry Framework[J]. Economic Journal, 1987, 97

4.Brander J, Krugman P.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3, 15

5.Brülhart M.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 Measurement and the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Z].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4, 130

6.Ethier W J.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Falvey 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1, 11

8.Fontagné L, Freudenberg M. IIT: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considered[R]. CEPII Working Paper,1997

9.FontagnéL, Freudenberg M, Péridy N. Trade Patterns inside the Single Market[R]. CEPII working Paper ,1997

10.Greenaway D, Hine R, Milner C, Elliott R. Adjustment and the Measurement of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Z],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4, 130

11.Greenaway D, Milner C. Trade Imbalance Effects and the Measurem 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Z].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81, 117

12.Greenaway D, Milner C.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J]. Economic Journal, 1983, 93

13.Grubel H, Lloyd P.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 London: McMillan, 1975

14.Hamilton C, Kniest P. Trade Liberalisa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A Note[Z].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1, 127

15.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 9

16.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

17.Lancaster K.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0, 10

18.Linder S B.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61

19.Shaked A, Sutton J.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0.Thom R, McDowell M. 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Z], 1999, 135

21.Vona S.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Some Further Thoughts[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Z], 1991, 127(4)

22.高长春,樊卓怡,郑文文.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J].商业研究,2007(23)

23.胡昭玲.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贸易比较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 2007,23(6)

24.黄卫平,韩燕.产业内贸易指标述评[J].财贸经济,2006(4)

25.马剑飞,朱红磊.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2(9)

26.盛文军,廖晓燕.垂直专业化贸易,公司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兼论中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选择[J].世界经济, 2002 (2)

27.吴俊,张家峰.规模收益递增, 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J].世界经济,2009(8)

28.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J].世界经济,2000(7)

29.杨丽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6(16)

30.邹宗森,原磊,薄晓东.中国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亚太经济,2014(1)

31.邹宗森.中美高技术产品分工与贸易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3(5)

上一篇:“妈宝男”吐槽会 下一篇:维护药品市场秩序 为县域经济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