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时间:2022-07-14 08:00:05

解构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摘 要】反逻各斯中心的解构主义的触角已深入翻译研究领域,并对其造成全方位的巨大冲击,彻底颠覆了传统译论中的翻译原则、原作者权威及原作与译作二元对立关系等沿袭已久的观念,进一步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解构主义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

【关键词】解构主义 传统翻译理论 挑战

传统翻译理论研究者们一味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将文本的原创价值视为不可动摇的权威,而将翻译活动视为第二性的东西,于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文本与译本的近似性、等值性便成为探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们很少注意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而是武断地假定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原文试图表达的意义可以通过译者的解读得到完全的等值的再现――他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一种等值、忠实、对等的理想化标准,而这种理想化的标准,用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却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梦。

解构主义者们借助德里达所创造的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如延异、替补、互文性等概念,有效消解了传统翻译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而发掘出文本中的隐藏意义,使得翻译理论家们对文本分析有了新的理解,也促使他们对现存的翻译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解构主义挑战传统译论的“忠实”“通顺”原则

传统翻译思想都是以源语文本为依托,历来强调一个“信”字,强调“忠实”,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原作思想。而解构主义否认文本的中心,否认文本有终极意义,使意义四处游移不定,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忠实”原则的基础。既然“忠实”原则的基础――文本的意义已经散播在互文的海洋里,散播在符号的游戏中,那么,“忠实”“准确”“等值”又何从说起?同时,解构主义强调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也对传统译论所提倡的“通顺的翻译”和“归化”翻译原则提出了挑战。

二、解构主义挑战传统翻译理论里原作者的权威性

在传统的翻译观里,译者却只能严格传达原作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能更改原作者的意思,又不能增加哪怕是一点点自己的观点――一句话,他们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原作者。对此,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开放型的,而且千差万别。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原作,也就无所谓原作者,因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意义进行无限的再创造,“作为外语文本第一读者的译者更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自……建立了译者自己的权威性”(李红满,2001:78)。

三、解构主义挑战传统译论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

传统翻译理论是以“原文―译文”相对应为结构框架,是一种“模式一复制”关系,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始终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状态。而解构主义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也否认“语言”与“意义”的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补的关系,按德里达的说法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因此就否定了原作的权威性。 由于“互文性”,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好的作品都有两三个或者更多的译本,有的每隔二三十年就要重译一遍,因为时代变化了,译者对原著的解读也会有新的领悟,翻译作品也要适合新的时代。“解构主义把译文从屈从于原文的处境中解放出米,从崭新的阐视角度,把译文当作独立的文本阅读,从而消解了传统翻译理论里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同上)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怀疑的精神,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并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这种思想投射到翻译领域表现为翻译研究者们以多元的角度来拆解传统翻译。由此,翻译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从原来只有语言学与文艺学的参与,发展到有美学、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史、意识形态等多学科参与的讨论,在西方翻译理论界长期占统治与中心地位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让位给了以多元取向为特征的诸多翻译研究学派,“这不能不说是解构主义的结果。”(方灿,2002:40)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解构主义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它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这就好比要锯断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同时,形而上学的悖反逻辑也并未导致解构思想的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种历史困境,这便是真理虚妄、意义不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如果我们一味盲从解构的观点,处处用解构的眼光去对文本意义进行无穷尽的阐释,那只能导致翻译活动的混乱,把翻译研究带入另一种歧途,因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解构思想中合理的成分,而摈弃那些矫枉过正的东西。“其实解构主义始终不是建构性质的,它是怀疑主义的,是具有破坏性的。解构并不是目的,解构主义只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反思的方式,抱着怀疑的态度拆解旧的结构或系统,向人们展示其结构要素以便发现其不合理的因素,并提供与外部因素重新自由组合的可能性,打破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一元的规定走向多元化。”(吕俊,2001:25)解构之后,如何以此为契机,重建一种新的合理的翻译理论体系,才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外国语学报,2001(5).

[2]方灿. 走出封闭 迈向多元―谈解构主义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2002(5).

[3]吕俊.翻译研究: 走过解构通向交往――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对翻译学的建构意义 [J],2001(11).

上一篇:关于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思考 下一篇:宫外孕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