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2-07-14 06:40:26

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的发展

摘 要: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内共有12个县市,区边缘共有25个县市1个区,区辐射区共计51个县市,涉及全省88个县市1个区。文章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如何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长株潭 县域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98-03

一、引言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2003年,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均提出了大力推动和发展县域经济政策导向。2004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等“壮大县域经济”的具体措施和要求①。2008年2月,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培育一批县域工业园区,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建设和提升一批经济强县。”2009年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扩权强县政策措施,支持一批重点县率先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2007年12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常住人口达到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60%②,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试验区将被赋予探索实现由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探索实现由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单体城市化向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形成功能分区、经济一体化;探索实现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等一系列历史使命。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偏小

1.长沙市所属县域经济总量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从长沙市的情况来看,2008年,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四小龙”的GDP总值仅有长沙县、浏阳市达到了300亿元以上,其中望城县仅有194.1亿元,四县年GDP增长率上虽均超过了16%,但与沿海的江苏、浙江两省县域经济总量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位于江苏省的江阴县,2008年GDP总量达到了15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5亿元,③大大高于长沙各县水平。从人均水平看,2008年四县人均GDP均在5万元以下徘徊;财政收入全部低于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7000元,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宁乡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594元,说明地方政府可供支配的财力严重不足。“三湘第一县”的长沙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仅占11.01%,其他三县市全部低于10%。虽然四县财政收入总量的扩张,占GDP的比重较以往有新的提高,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强县比较,长沙县域经济的财政实力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空间。长沙市县域经济的差距是湖南与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差距的生动缩影。

2.株洲市所属县域经济总量与全国百强县相比仍有差距。而2009年株洲县域经济总量(GDP)和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97.9亿元、34.3亿元。株洲县域GDP不及长沙县域GDP的一半,财政总收入只有长沙县域财政总收入的1/3。

株洲五个县(市)中,还没有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与全国发达县、省内先进县相比,差距还较大。株洲县域经济总量排第1位的醴陵市与长沙县相比,2008年醴陵市GDP只有长沙县的51%,财政总收入只有长沙县的29.2%,地方财政收入只有长沙县的25.6%。2009年株洲县域人均GDP为1.69万元,只有全国百强县人均水平的34.5%,比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低3.22万元,也比长沙县域水平低1.1万元。株洲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为761元,只有全国百强县人均水平的31.7%。从县均水平看,株洲县均GDP100.5亿元,一般地方预算收入4.5亿元,县均GDP、县均一般地方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国百强县均水平的27.4%、22.8%。④

3.湘潭市所属县域经济总量较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湘潭市所属县平均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00亿元,而2008年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369.6亿元、337.2亿元、194.1亿元、282.4亿元,分别为湘潭所属县平均水平的3.7倍、3.4倍、1.9倍、2.8倍,而且这种差距在2009年将进一步拉大。2009年湘潭县域人均GDP14606元,⑤为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的40.2%,百强县水平的29.8%,而同期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百强县水平分别为36320元、49080元。人均生产总值长沙县已超过4.5万元,达到4.76万元,长株潭三市所属县域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的有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攸县、醴陵市。而湘潭只有韶山市位列其中。湘潭市县域经济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更大。2009年,全市各县平均完成财政总收入57833万元,同比增长18%,低于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增长速度;而同期的株洲县、攸县、炎陵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增幅分别达26%、25%和27%,株洲市所属县域平均财政收入为6.86亿元,多出湘潭所属各县平均水平1.07亿元。望城县2000年财政收入2.1亿元,与湘潭市湘潭县的2.06亿元相差无几,而2008年望城县与湘潭县的财政收入分别为14亿元和7亿元,仅8年时间,就超出湘潭县近一倍。④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湖南全省三次产业比为15.2:43.9:40.9,其中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50.6:44.6,而株洲、湘潭两市的三次产业比分别为10.5:54.8:34.7、12.1:52.4:35.5,纵观长株潭三市在三次产业结构上总体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

1.长沙市所属县域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长沙所属四县中,2008年,长沙县三产结构比为10.2:67.9:21.9,一、三产业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1.3和2个百分点;浏阳市三产结构比为12.4:65.4:22.2;望城县的三产结构之比为14.5:63.2:22.3;宁乡县三产结构比为17.8:57.3:24.9。2008年长沙四县(市)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四县(市)产业发展均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工业初步成为强县经济的主导。四县(市)中宁乡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为50.3亿元,其次是浏阳市,为4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四县(市)均超过19%,长沙县在园区工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带动下成为全省第一经济强县,其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50.8亿元,居四县(市)之首。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70亿元的有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四县(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均超过20%。⑥但长沙四县(市)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全国百强县第一位的江苏省江阴市仍然有着较大差距。江阴市2008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58.5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62.1:36.5。③可以说,长株潭三市所属县域在产业结构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推动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的提高。

2.株洲市所属县域工业产业化程度较低。2009年,株洲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43.9:33.9,第一产业比重仍超过2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比长沙县域第一产业比重高12.6个百分点;⑦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9个百分点,比长沙县域第二产业比重低20.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通常使用的H.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主要以人均经济总量来确定相应的工业化水平的理论,株洲县域经济还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如果考虑到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株洲县域经济也才刚刚跨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的门槛,且与城区及全市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产业结构来看,株洲县域经济约相当于低收入国家90年代的平均水平,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

3.湘潭市所属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同期,湘潭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是22.1:44.0:33.9。全国产业结构比是10.6:46.8:42.6,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3:47.8:49.9。⑤湘潭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5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地区高19.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一位的江苏省江阴市低18.1个百分点,比湖南省第一强县长沙县低23.9个百分点。说明湘潭县域经济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初级工业转型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说湘潭市所辖湘潭县、湘乡县均为农业大县,但农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浓,缺乏竞争力,商品率不高,2009年,两县农林牧渔也平均产值仅为65.9亿元。作为生猪产量湖南第一的湘潭县,其生猪产值中仍有15%没有商品化,而种植业商品率不到40%。就产品而且言,只有粮食和生猪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份额,而比起岳阳的油料、浏阳的花卉等专业化经营,逊色不少。加工方面,富石肉联厂、新皇粮营养米业、宏兴隆湘莲等企业都还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规模,与望城的旺旺集团和株洲的唐人神集团差距很大。

第二,工业的内部结构不优。一方面规模企业总量偏小,支柱作用不强。2009年湘潭县域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313.5亿元,而仅浏阳市2008年就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6家,位于长沙县的三一集团,2008年就实现产值208.9亿元。另一方面,优势产业比重较小。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2009年,湘潭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1.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34.4亿元,仅占总产值的22.8%。在湘潭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水泥、玻璃制品和氮肥占据了极大比重⑧。

(三)特色经济不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必然导致产品间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加剧不仅仅体现在价格的竞争上,更为明显地体现在质量的竞争上。卫生、营养、健康能满足新的消费理念的食品将大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压力日趋增大。长株潭三市所属县域经济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工业,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主要优质农产品偏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2009年城镇化率为50%左右②,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其所属县域的城镇化率更低。农村城镇化的滞后首先表现为规模偏小,聚集功能弱,除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外,镇区人口一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寥寥可数,难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难以发挥城镇聚集功能。其次是县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理论上,只有当县城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60%甚至80%以上,其积聚和辐射效应才能显现出来。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大多数县城尚未达到这一水平。再次,有些县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邮电、通信设施较落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信息网络等社会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经受不起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冲击。

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立足特色,整合资源,规模经营。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因为地处城郊结合部,工业基础较好。长期以来,依据地方特色发展工业,形成了一些国内外闻名,而且至今行销中外、终久不衰的传统工业和传统产品。花炮是浏阳市有特色的传统产品,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浏阳花炮产业跻身全省重点扶持的50个优势产业集群行列,花炮行业继续向厂房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设备机械化、监管信息化、产业规模化的方向整合提升,整体活力凸显,产、销、效同步增长。2008年,花炮产业实现销售总额100.73亿元,税收8.6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79%和2.68%⑥。可以说,浏阳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突出了地方有特色的传统工业。所以,长株潭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和发现有特色的传统工业的作用,有特色的传统工业,是长株潭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过,有特色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高,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因为技术含量低,工人不需要经过多少学习和培训,就能上岗劳动生产,在进入门槛不高和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必然形成特色传统企业发展快、数量多、群雄割据的竞争格局。在一个范围不大的区域内,聚集如此之多的同类型企业,尽管能够产生一种集聚效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如果同类型企业集聚的密度过大、规模过小,也会带来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知识容易泄漏、分工协作水平不高和规模效益较低等问题。所以,长株潭区域各市县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工业,必须注意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

2.分工协作,产业集群,提高效益。兴工强县需要立足特色、整合资源和规模经营。其中,突出特色是基础,整合资源是手段,规模经营是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资源整合不是把同类型或相关企业的资源简单地集合在一块,而是要把它们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块,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2005年,醴陵市有陶瓷企业419家,每家企业都是按照同样的生产流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彼此重复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劳动。这种小规模的重复劳动,对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劳动生产率极为不利。2005年底,醴陵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亿余元,兴建规划面积5.24平方公里的高标准生态型陶瓷产业园,园区依靠产业和科学人才优势,致力于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集群,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09年底,醴陵陶瓷产业已跻身全国百佳产业集群,陶瓷产业园入园企业46家,已投产企业40家,产值突破25亿元,上缴税金33398万元⑦。资源整合如果仅仅把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集合在一块,不能按照它们的生产流程实现纵向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或者横向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就难以达到提高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提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所以,分工协作、产业集群是一个比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更高层次的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模式。兴工强县既要注意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更要强调分工协作、产业集群。

3.招商引资,突出民营,园区兴工。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被认为是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规模经营的一种好的实现形式。传统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资源消耗大、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营。产业集群具有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规模经营的作用。不过,产业集群是有条件的,只有产品价值链上的企业集合才是集群,只有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企业集合才算集群。工业园区就是产业集群的特定地理位置,从而被认为是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规模经营的一种好的实现形式。现在,长株潭区域各市县认识到了工业园区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设工业园区的积极性很高。倒是在项目兴园的问题上,似乎都存在乱引进项目的问题,没能很好地发挥工业园区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规模经营的作用。

工业园区的项目引进是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依据中央“非禁即入”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投资范围,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金。民营企业投资于园区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兴园、(下转第201页)(上接第199页)园区兴工、工业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4.辐射带动,城乡呼应,打造城镇。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地处城郊结合部,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直接承受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易于形成城乡分工协作型的产业集群和打造呼应中心城市的区域性城市。尽管长株潭区域某些市县具有地方资源特色和工业特色,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乡皮革,但并不意味所有的市县都有那么好的比较优势。这就说明,长株潭区域发展县域经济,突出特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因为工业基础好,规模工业大,经济增长速度快,必然会对周边县域经济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长株潭区域各县市应当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原则。通过综合利用经济、法律、政治手段,淘汰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订统一管理章程,对主要水资源、土地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加强规划,明确不同功能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党政机关团体带头节能节水节地,减少耗能过多的电器设备,节约能源资源;严格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实施征地、按照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出让计划等实施供地,坚决停止对超标准的宽马路、大广场、大行政中心建设等用地的供应。

注释:

①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科学发展[W].2008.中国县域经济网www.省略/.

②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③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④刘福刚,孟宪江.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⑤湖南省统计局.湘潭市各县市2009年统计公报[W].2009.湖南统计信息网 www.hntj.省略/tjgb/xqgb/xtgb/.

⑥湖南省统计局.长沙市各县市2008年统计公报[W].2009.湖南统计信息网 www.hntj.省略/tjgb/xqgb/csgb/.

⑦湖南省统计局.株洲市各县市2009年统计公报[W].2009.湖南统计信息网 www.hntj.省略/tjgb/xqgb/zzgb/.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责编:贾伟)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策略分析 下一篇:对宁波城区集中供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