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16 09:16:56

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 要:金融深化是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制定宏观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解析了黑龙江金融业的现状,同时对黑龙江金融深化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综合评价,针对进一步进行金融深化的“拦路虎”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以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金融深化 经济增长 金融工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81-02

金融结构是现存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体系的总和,反映出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性质、种类、绝对数量、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集中化程度。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层次和经济金融化的深度。金融深化是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制定宏观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一、金融深化的历史变化趋势

1.金融工具总量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2005年至2009年,黑龙江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从6256.4亿元增长至11117亿元,增长77.7%,年均增幅15.5%。而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5年的3724.6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6145.7亿元,增长65%,年均增幅达到13%,高于年均GDP增幅1.3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

从存贷款增幅变动情况看,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从2005年到2007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增速超过贷款增速,但贷款增速呈上升趋势,存款增速呈下降趋势;2007年末至2008年初,贷款增速经过长期攀升,首次超过存款增速;2008年初至2009年上半年,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同向上升,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2009年下半年开始,贷款增速大幅度攀升,明显高于存款增速,至年末增速略有放缓。从贷存比指标看,2005年本外币贷存比为0.73,2009年本外币贷存比为0.55,贷存比的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贷款投放能力不足以及金融资源外流现象比较突出,与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不相符,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2.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深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金融相关率(FIR),是金融资产总量与GDP总量的比值,它代表了一个经济体的总体金融深化和发展水平。根据历年来黑龙江省GDP总值和M2水平,我们测算出近5年的黑龙江省金融相关率水平。从下表中可见,FIR水平从2005年的1.025增长到2009年的1.146,增长了近11.8%,金融深化程度持续提高。

从M2和GDP的增长趋势对比看,虽然两者呈现同向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并不一致。从2005年至2009年,黑龙江省M2增长了68.2%,而GDP增长了50.4%,M2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速。因此,虽然金融资产的增加引致的金融深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不足,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金融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仍有不小的差距,金融深化相对滞后。不合理的金融结构始终制约着该省的金融发展,突出表现为:

1.金融工具单一。黑龙江省金融工具的发行仍以基础性金融工具为主。基础性金融工具中,存款贷款工具占据绝对主导,保险资产和证券资产比重较低;衍生金融工具除了总体比重低以外,其本身结构也不合理,本省除了少量低质的期货交易外,没有其他的衍生金融交易,这与全国的一般状况是相吻合的。

2.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从金融市场主体的份额分布情况来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黑龙江省大部分金融资源。垄断的结果必然导致金融效率的降低和金融资产的浪费。从金融服务的层次结构看,各种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贷款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企业债券的发行基本由国有大型企业垄断;股票市场的服务对象80%以上是国有企业,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力量薄弱,外资金融机构市场狭小。

3.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外汇市场尤其是货币和票据市场发展缓慢,致使企业债券、公司股票与银行信贷等基本金融工具配置欠合理。广义货币和银行信贷在金融资产负债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过高,而股票、企业债等比例过低,不利于金融资产结构的合理化。贸易信贷和股票占金融资产的比重较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同样过低,金融债券几乎空白。债券市场缺乏二级市场交易,除了少数中央企业债之外,一般企业债券难以流通,直接影响了企业债市场规模。

4.缺乏金融创新。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还缺乏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主体多个层次,产业部门的资金交易多种形式创新金融产品。面对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部门还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一般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能力低下。金融工具难以发挥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强,现有创新产品可操作性和延续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省金融深化的发展。

三、促进黑龙江省金融深化的对策

1.金融工具调整。打破传统的单一金融产品结构,实现金融业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集中力量发展个人金融结算、理财、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性的金融产品,形成品牌和规模经济优势。在传统的信贷等零售业务领域,增强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意识,公司信贷、住房信贷、消费信贷、信用卡循环信贷等产品密切配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债券的发行,并以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配合。大力发展股票市场,争取更多的业绩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利率、汇率、股指期货以及期权、货币互换、股权互换等衍生工具都应进入金融市场,发挥作用。扩大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和市场规模,发挥其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目的。

2.加快黑龙江省网络金融的发展。加快网络金融立法,改进金融运行规则,实现网络金融的统一规划和建立大金融网;加强网络金融监管的网络风险监控、预警和规避;制定有关数字化、电子化货币的发行、支付与管理制度。在我国对网络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促进的背景下努力寻找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加大对网络金融的资金、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逐步把黑龙江省的网络金融融入到全国以至国际金融领域。加快电子网络建设和网络设备的更新,扩大电子网络覆盖面,加快电子网络设备更新,提高电子银行、电子汇票、电子金融市场等网络运行效率。

3.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健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在促进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的前提下,健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认真贯彻《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和《外汇管理法》等金融监管法律,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控制金融机构风险,严格执行转授权、审贷分离、贷款“三查”和完善审贷会等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贷款合同及抵押、担保手续,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贷款风险。对到期债权要及时追索,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工作协调,严厉打击逃废金融机构债权的行为,防止发生新的不良贷款。协调司法部门,研究解决金融机构维权案件受理难、判决难和执行难问题。建立完善司法部门、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例会制度,研究制定保护金融机构债权的有效措施,依法加快受理,依法公正判决,并坚决排除干扰,切实加大执行力度,减少金融机构债权损失。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与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一个自上而下,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个方面的信用体系。把政府与民间组织机构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企业、信用机构、个人这几方面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投融资活动应规范化、法制化,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投融资活动和重大经济担保过程中的违约失信行为,实行地方行政长官问责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对企业信用应建立评估、监督和咨询机制,增加企业诚信透明度。要尽快建立相关法规、制度,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开具信用证、发放贷款时,给予降低保证金比例、简化手续、发放信用贷款、放宽授权授信额度等形式的优惠鼓励措施,在企业中,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树立诚信、守法、规范经营的良好风气,全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加快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扩大信用信息范围,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吕尚)

上一篇:个体工商户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思路 下一篇:浅谈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