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行互藏”理论的探讨

时间:2022-07-14 06:31:36

关于“五行互藏”理论的探讨

摘要:“五行互藏”理论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 属于祖国医学方法论的范畴,用以解释自然界及人体的多维、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反映脏腑、经络之间内在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五行互藏”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由明代医家张景岳首次提出概念,不仅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而且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五行互藏;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76-02

对于五行学说,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的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而对“五行互藏”讨论较少。所谓“五行互藏”,是指五行的任何一行中, 皆又有五行可分,用以说明“各脏之中,必各兼五气”的深层内涵,可以说,它是五行学说的精华内容之一,近年来有人称之为“ 东方的普通系统论”。

1 五行互藏理论的内涵

1.1 从文字学角度: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以五行构架的方式,力图阐明宇宙的根本秩序。《尚书?洪范》首次提及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的“五”, 一指五类物质、五种属性,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二,“五”字具有“阴阳交舞” 的含义,《说文解字》中“五”作“X”, “五行也,从二, 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就简要地指明了五行概念中的阴阳含义。五行的“行”字, 《说文解字》记载,“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指出:“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 列为五行。行者, 其行不同, 故为五行”,这段话表明, 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运行,有了阴阳,才有了四季, 有了四季,才有五行,之所以用“行”字, 是因为天地之气的运行方式不同。

1.2 从哲学角度:对于五行如何互藏,明末清初易学家方以智作了深刻论述。他以水火二行为例,说明阴阳体用互藏关系。火性阳,有藏阴气功能,方能凝聚成体,阴体之物燃烧,则火炎向上,这是阳以阴为体;水性阴,中藏阳气功能,乃能流动不息,发生润下作用,是阴之体以阳为用。可见阴阳一体一用,从来互藏。这个事例还说明物物有阴阳,物物有水火。水火互藏,有体有用,体用有别,而体用不可分。就五行而言,火的功能不止能生土,同时也能生金、生水、生木。因为金非火不能融化,水非火不能升降,木非火不能向荣。土、石、金经敲击可以生火,钻木亦能取火。火五体,其功能藏在万物之中,又能生出万物。从表面上看来,五行的特殊是各有区别的,水为湿气,火为燥气,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土为冲和之气,可调和其它四气。然而水、火、木、金四气皆因土而形成,是为五材。土为五材之主。可见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大元素,物质的五种性能。一行既相生又能相克,显示了五行功能的特殊性;五行又能互化,显示了五行功能有统一性。

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本身是一个“系统”, 同时又都是它所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既然事物的任何一个层次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结果必然产生五行, 这就是事物的任何层次都包含五行的道理。

2 五行互藏理论的渊源

2.1 五行互藏理论的思想雏形:五行互藏理论出现较晚,但五行互藏的思想早在《内经》中已有了明确的记载。《素问?阴阳别论篇》曰:“脉有阴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王冰注云:“五阳,谓五脏之阳气也,五脏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脏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这里虽未明确提出互藏的概念,但其中已寓含了五行互藏的思想。后世医家马前、吴昆等皆从五行互藏的思想注释此段经文。此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采用“五行互藏”的理论和方法, 以归纳的金、木、水、火、土五种体质类型上, 每类又以五音结合经脉的归属与特征, 再分五类, 提出了中医特有的体质类型学说——“阴阳二十五人”。

2.2 五行互藏理论的提出:明确提出五行互藏概念的当首推明代医家张介宾, 他在《类经图翼?五行统论》中云: “五行者, 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 而复有互藏之妙焉。”在同一篇章中他又进一步例证道: “所谓五者之中有互藏着,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由此而观,则五行之理,交互无穷”明代医家赵献可对五行互藏的思想精髓也深有领悟,他认为:“五行各有五, 五五二十五, 五行各具一太极,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并例证道:“ 论五行各有五, 以火言之……有水中之火, 有土中之火, 有金中之火, 有木中之火……;以水言之……有火中之水, 有土中之水,有金中之水, 有木中之水……此水中之五行也。”

由此可见,五行互藏理论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指出了五行的物质属性,更强调了其在层次上的立体无限可分性。五行互藏理论使得五行框架没有局限于各行之间的平面联系之中, 而是成为了一个多层面立体结构。

3 五行互藏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3.1 对疾病的诊断:《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指出,“五脏相通,移则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指出了五脏发生病变的一般传变规律,脏有五脏,病有五种,及其传变之时,就有五五二十五种变化。如,“今风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弗治,脾传之肾……弗治,肾传之心……”

《素问?气厥论篇》指出了五脏寒热之邪相移引起的病变,“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移寒于肾,为涌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肾移热于脾,传为虚……”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当中,不仅要考虑本脏的疾病,而且要注意各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病情,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浅析目前医院中药代煎优劣 下一篇:针刺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