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时间:2022-07-14 01:59:13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有上升的趋势。大量实践研究证实,利用现有的知识积极展开心血管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是能够降低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因此,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非常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76-01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有关,因老年人群获得各类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几率较高,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等。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系数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高血压还将增加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主动脉夹层以及外周动脉病变等。此外,吸烟、超重以及肥胖患者发生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的危险系数也较正常者大大增加[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药物研究的深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未能有效遏制其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或者致残率,就必须从预防着手,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本文就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作一综述,以飨读者。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主要将其分为生理生化以及社会因素两方面,这类因素的存在可使机体患病疾病的危险性增加,而当降低或者消除这些因素后,发病危险性将显著降低或者消失。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均非常复杂。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约有300余种[3]。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主要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心理行为、社会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其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总胆固醇升高、糖尿病等;潜在危险因素重要包括超重或肥胖、脂蛋白α升高、凝血因素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受损、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以及睡眠呼吸障碍等。在心理行为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偏低、职业及其变动、生活工作压力、不健康饮食、精神紧张、精神疾病、缺乏体力活动等。

在心血管疾病的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将其分为不可改变以及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两类。例如,主要危险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均属于不可改变因素,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生理因素以及吸烟、饮食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等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均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干预,可有效控制,其他因素可通过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2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2.1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策略

2.1.1全人群策略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改变生活环境,可将其全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从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1.2高危人群策略筛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家族史以及明显心血管病变者,应加强对其的健康宣教,鼓励其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进行适量运动、戒烟酒、减重、限盐以及平衡膳食等,并鼓励其积极进行血压测定及血脂检查等。同时,予以具体的预防指导,利用药物或者非药物处理来降低其危险因素的水平,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2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方法

2.2.1预防内容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应针对各项可控因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重点内容为血脂、血压、血糖、肥胖、超重以及吸烟,此外,对于代谢综合征以及高血压前期患者,虽然尚未完全形成高血压,但仍需采取积极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来解除该危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肥胖及超重者的体重,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2.2预防措施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健康宣教,以促进群众自觉地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血压、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并适当进行体力活动等。在膳食方面,应以谷类为主,并控制每日摄盐量,通常成人应控制在6g/d以内,注意多食新鲜蔬果,日摄入量应在400-500g左右。此外,还应调整动物性饮食结构,少食动物油、动物内脏以及肥肉,多食禽类、鱼类以及适量的猪肉,每日食鸡蛋不应超过1个,并应增加杂粮、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确保膳食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少食糕点类。对于高血压前期者,可通过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来降低血压,而对于已发生高血压者,则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降压治疗,通常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肾病或者糖尿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之下[3]。此外,还应指导群众如何自我调节工作压力以及心理紧张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3小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物类的生命健康,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现代医疗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应建立良好的危险因素控制机制及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心血管疾病健康宣教,提高群众对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全面防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对于年龄、性别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因素,尚待深入研究,对于高敏C反应蛋白、高尿酸血症等潜在危险因素,还有待积累更多可靠的资料以及临床经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及更多精力的投入。参考文献

[1]季和平,等.“临界”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1281-1284.

[2]马骏,等.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42-45.

[3]侯银静,等.影响女性心血管病控制及预防的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2)216-217.

上一篇:40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临床... 下一篇: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