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时间:2022-07-13 11:43:51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近年来,部分古村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开发民族优势资源,为地区传统文化培育了现代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简要探讨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古村镇旅游发展于20 世纪80 年代,是在满足游客对纯朴文化的求知、对原生态环境的渴望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在旅游开发的驱动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开发双重压力,各种盲动、无序、变形的行为和现象层出不穷。古村镇如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已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新关注点。

一、青岩古镇概况

(一)区位条件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青岩镇位于花溪公园以南12公里处,距贵阳市南郊29km,是贯通贵阳与惠水、罗甸、广顺等地的交通咽喉,更是贵阳南郊的农村商品集散地。2005年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二)资源评价

青岩古镇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于一镇。青岩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为汉、苗、布依和仡佬等民族聚居地。古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儒、道、佛、天主、基督教“五教并存”的文化现象,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生。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曾突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部的围攻。

二、青岩古镇旅游发展困境

青岩古镇的商家数量较少、经营规模较小,大多以零散经营为主,其旅游发展陷入了一定困境。由于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了古镇的整体氛围,致使产品特色不明显,导致整个古镇旅游吸引力不够显著,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图1。

此种境况下,因古镇距离花溪和贵阳市较近,游客偏向于在花溪区和贵阳市区进行旅游活动,主客观原因相叠加,致使游客在青岩古镇逗留时间较短,一般逗留时间不超过4小时,从而制约了 “住、购、娱”的发展。由于在旅游六要素上达不到期望,严重制约了旅游投资者的开发动机和投资热忱,限制了古镇的旅游开发,影响了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青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保持古镇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多样性,着重整体,点、线、面相结合。遵循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和扩展古镇价值。以“立足近期,远近结合”为准则,具体做到近期以古镇风貌的保存与恢复为主,抢救修复临危历史建筑、协调改造原有建筑风格、解决改善居民生活急需;远期达到古镇市场繁荣和旅游兴盛之目标,树立精品意识,着重古镇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古镇环境。

四、青岩古镇在旅游开发思路下的保护建议

(一)合理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首先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条例,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措施上完善青岩古镇相关规划;其次以保护、整修、拆除、重建为四部曲,在古镇内对历史街区进行分类整合,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最后,筹建青岩古镇文化节,增添民俗活动,扩大旅游宣传,刺激游客多重消费。

(二)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与参与性。古镇居民既是古镇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古镇的主要使用者。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公众的理解和认同,让居民直接参与到古镇的保护管理、规划方案制定等工作中,使公众深刻体会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时刻确保古镇的生命力、原生态和持续性。

(三)明确古镇保护的“责、权、利”。明确权属关系,公共建筑和传统民居应采取建筑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形式,通过国家的恢复建设或出资收购、置换,以相关法规为前提,确保公共建筑的有效使用,使原住民继续享有使用原有建筑的权利。同时,各部门明确职责,各施其职,加强古镇的管理执行力度。另外,确定开发主体,发展以古镇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保持古镇的原有文化,增加游客对古镇历史积淀、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满意度。

(四)加大投资,健全设施,提高古镇开发承载力。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古镇保护性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青岩古镇的旅游发展,古镇难以承载逐年增加的游客人数,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充分的旅游接待设施及服务,如开展特色民宿,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古镇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建立古镇旅游网络,完善游览标识,方便游客全面解读青岩古镇。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上一篇:新发展理念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下一篇:浅析水稻旱育无盘抛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