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梁启超的新民伦理思想

时间:2022-07-13 11:05:59

浅议梁启超的新民伦理思想

【摘 要】梁启超的《新民说》一书,全面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的种种弊端及其根源,阐述了“新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理想模式和实现途径,形成了第一个系统的改造国民性理论――新民理论。从新民理论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属于我国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而且由于梁启超较广泛地接触到了西方各派的伦理学说,这就使他的伦理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先分析了新民思想的产生,然后从公德与私德、独立与合群、自由与服从、权利与义务、利己与利他五对道德范畴探讨国民新道德,最后评价了新民伦理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伦理思想

梁启超的伦理观是在探索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中形成的思想成果。其伦理思想既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又不断地吸纳西方的伦理观念并加以创造。

一、新民思想的产生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其主要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民主、权利思想以及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因此该思想是中西方文化思想化合的产物。梁启超早年接受传统儒学教育,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认为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对“新民”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形成还与严复思想的启迪分不开。严复是最先树起“新民”旗帜的人。梁启超在严复新民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套系统、完整的新民理论,新民思想的形成,还与卢梭为代表的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思想和天赋人权理论的启迪分不开,受其影响,梁启超开始认识到“国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也是构成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新民思想道德范畴

1、公德与私德。梁启超首先把道德区分为公德与私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认为,公德和私德两者应该是统一的,都对“新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缺任何一德都无法立国。公德即合群之德,而中国旧伦理则偏于讲私德, 不关心国家兴亡,新民德就必须更新国民的公私道德观念。梁启超提倡人们应该爱群、为公、利他,倡导“舍群之德”,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不惜牺牲其私益之一部分,以拥护公益”。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梁启超严厉谴责了独善其身主义,并反复强调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国家不容推诿的责任,所有这些对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树立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独立与合群。梁启超以社会进化论作为其新民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物竞天择、合群优性的原则,提出了独立与合群的伦理范畴。希望能够通过提倡“独立之德”达到“以独扶群”的目的,改变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梁启超所言独立是对中国千百年来专制压迫下造成的奴隶服从的反抗。因此,他反复强调独立品格对于改造中国国民卑屈服从的劣根性,以及个人独立对于国家独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独立”相对的是“合群”,独立与合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梁启超认为,传统中国有群的形式,而无群的实质,即缺乏合群之德。他非常看重“群”的概念,宣称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促进群体利益,是道德的本质所在。他所说的“合群之德”实质上就是提倡爱国主义,这样就把合群和爱国联系起来,把培养民众的合群道德与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统一起来。

3、自由与服从。与“独立之德”密切相联的,还有“自由之德”。自由是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的,梁启超指出:“不自由,毋宁死。”梁启超强调“自由之德”的重要,在于启发人们做一个“自由”、“自主”的人的道德自觉。缺乏这种道德自觉,就不可能真正“自得、自享,享受自由权利”。与“自由”相对待的是“服从”。梁启超把“自由之德”与“服从之德”看成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自由与服从二者必须并存,而且完全可以统一。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得离开群体而孤立生存,无条件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梁启超指出有两种不同的自由,即“文明人最自由”,“野蛮人亦最自由”。而这种“文野之别”,“全在其有制裁力与否”。他在这里所说的制裁力,也就是人类的自治能力。所以,梁启超所主张的自由是在近代法律制约下的自由,也是服从维护整个社会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需要。

4、权利与义务。梁启超的新民,就是要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其直接目的是拯救和改造中国,振兴中华民族。他认为有了权利思想,人们才会自觉地追求自由,捍卫自己应得之权利;没有权利思想,自然也就不会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人的自由。当然,梁启超在强调加强人们的权利意识的时候,并没有忽略义务,梁启超认为要求权利是为了唤起个人的独立自主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应尽义务,则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应该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在这里,梁启超是把权利和义务的思想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认识的。由于当时的中国还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压迫的现实。所以,他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着眼于爱国主义以及维护国家独立等一系列问题上的。

5、利己与利他。梁启超的伦理观念,是以强调“利群”、“益群”为标准的。但他也并不排斥人们的个人利益,主张妥善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梁启超关于“利己”、“利他”的论述,特别源自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人们可以发现他放弃了极端强调个人主义的作法,在肯定利己合理性的同时,更强调“爱他”、“利群”行为。在梁启超看来,“利己”行为中包含着一种对个体与群体的责任感、道德感。“利己”必须从“利群”“爱他”为前提,否则无群的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也不复存在。重视群体的价值,反映了近代中国迫切需要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的现实需要。

三、对新民思想的评价

新民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合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内容,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制约,梁启超在论述新民思想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谬误。但不能否定的是,新民思想这一学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层思考,从该意义上说,其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准确把握新民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历史。梁启超虽然未能造就中国之新民,但对当时的国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新民思想有利于我国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批判地继承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于塑造新型建设者的思想道德,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A].饮冰室合集第二册(文集之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梁启超.新民说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A].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专集之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沈善洪,王凤贤.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J].学术月刊,1984(11).

[5]梁启超.新民说[M].黄坤评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胡代胜.梁启超《新民说》的文化寻根[J].江汉论坛,1989(12).

作者简介:郑文菲(1988.05―),河北邢台人,就读与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化专业。

上一篇:论工科专业学生德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对司法独立中法官独立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