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配合针刺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13 07:25:56

中药外用配合针刺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2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煎汤熏洗,并制成膏剂涂抹于外阴患处;配合外阴局部患处毫针针刺。结果: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外用配合局部针刺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外阴白色病变;针药结合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该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其他外阴皮肤病。由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及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外阴皮肤粘膜多呈白色,故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1】。在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期间,导师采用中药局部外用配合针刺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平均5年。临床表现为外阴皮肤色素脱失变白,弹性减弱,外阴角化增生或萎缩,外阴瘙痒或伴破溃疼痛,夜间尤甚。22例患者均为已确诊为外阴白色病变,其中10例为病程较长,曾反复发作的难治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洗加外敷法。药物组成:双花30g,连翘30g,丹参20g,川芎20g,熟地30g,生地30g,当归2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首乌20g,补骨脂20g,公英20g,紫草20g。煎汤1000ml熏洗,一日两次。另采用以上药物制成膏剂,每日熏洗后涂抹于外阴患处。1周为一个疗程。

2.2 针刺 每日1次,1周为一个疗程。

2.2.1 体针 选取三阴交、蠡沟、中极、关元穴,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以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一次。

2.2.2 局部针刺 外阴皮肤常规消毒后,以0.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外阴皮肤泛白处至与正常皮肤交界处,针体深入约1cm,每1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起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 痊愈: 自觉症状消失, 病变区皮肤粘膜颜色、弹性恢复正常。显效: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痒感, 白色斑点变为粉红色或褐色, 弹性基本恢复。有效:瘙痒减轻, 病变范围缩小,颜色、弹性均好转。无效:连续治疗2个月以上,症状无减轻,病情无变化, 或治疗初期有效,后又加重。

3.2 结果 疗程最短3周,最长8周,治愈7例,占31.8%;显效11例,占50%;有效4例,占18.2%;总有效率100%。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病情加重者1例,占4.5%。22例患者均有明显疗效,但据统计,病程较短,病症较轻的患者治愈率较高,预后良好,治愈病例中有6例为此类患者。

4 典型病例

原某某,女,63岁,绝经15年,2011年1月4日就诊。患者4年前被诊断为外阴白斑,期间间断性治疗,但效果不明显。近日外阴瘙痒难忍,夜间尤甚,头晕,眼干,咽干,腰酸痛,舌边尖红,少苔,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红肿有抓痕,大小角化增生,色素脱失变白,缺乏弹性。采用上述方法治疗一周后瘙痒明显减轻,持续治疗三周后,瘙痒止,硬痂逐渐脱落,脱落处皮肤呈粉红色,皮肤弹性逐渐恢复。连续治疗2个月后,外阴皮肤颜色、弹性基本恢复正常。并嘱其巩固治疗半个月。治疗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外阴白色病变属中医学“阴痒”等范畴,是中医疑难杂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冲任血虚失养,或湿热下注所致。《女科经纶。杂症门》曰:“妇人有阴痒生虫之证也,厥阴属风木之脏,木朽则生,肝经血少,津液枯竭,致气血不能荣运,则壅郁生湿。湿生热,热生虫,理所必然。”方中双花、连翘、丹参、公英、紫草清利湿热,川芎行气燥湿,补骨脂、熟地、生地、当归、枸杞子、菟丝子、首乌补肝肾以熄风止痒。体针选穴主要起到调理冲任气血,补肾养肝,清热利湿的作用。

除采用中药外用和体针外,导师将0.5寸毫针针刺外阴的方法引入临床,该法是在针灸围刺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中医讲“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肾开窍于二阴。当外邪侵犯,采用这种针刺方法,不仅可以阻止邪气扩散,还可以更好的沟通经络间的联系,激发经气,促气血之运行,利药物之吸收,使肝肾得以濡养。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认为,局部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是该病的发病机制之一【2】,以毫针针刺外阴,可以刺激病变部位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增强新陈代谢,起到营养外阴末梢神经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外用配合针刺,特别是外阴局部针刺,可以更好的的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1

[2]尹伶,濮德敏.外阴白色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1):12

作者简介:韩冬,女,(1985-),现就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中医妇科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环状混合痔78例 下一篇:硫酸镁湿敷预防小儿多巴胺静滴外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