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缺文化就如雄鹰少了翅膀

时间:2022-07-13 06:42:29

张建国 缺文化就如雄鹰少了翅膀

我非常荣幸,作为第二届青研班学员毕业。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实实在在让我充实不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以及分析剧本方面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张建国

人物简介:张建国,毕业于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中国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奚派老生。

作为京剧奚派艺术的扛鼎人物,张建国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了自己的表演领域,塑造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形象。他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演出,最难忘的历练却是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习。

实力派演员向京剧名家的演变

到中国戏曲学院深造是张建国一个久远的梦,他一直梦想有一天能走进校园充电,为自己能在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上施展才华打底子,使自己对京剧艺术的领悟和探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戏曲学院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秀师资最集中,张建国为自己能在这里进修学习而打心眼里高兴。文化理论课很多,中国戏曲史、舞美导读讲评、中国文化史论、音乐导读讲评、戏曲角色创造等14门课,还有英语与视唱练习。课程排得满墩墩的,张建国卯着劲学习。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有感而发:“获益匪浅,京剧原本是靠口传心授的艺术,以前我们只是按照师父教的学,虽然那时也要分析人物,但由于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人物挖掘得不够。上了研究生班以后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以及分析剧本,对戏的理解上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以前我注重的是程式化的表演,现在则更注重一些变化。很多关注我的人甚至觉得我演传统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更多的是注重唱腔和程式,但现在则是着重人物性格。”

奚派创始人奚啸伯曾说过,学戏一定要学文化。从事戏曲表演,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就如同雄鹰少了翅膀,无法在天空中翱翔。文化是软实力,但对戏曲演员来说却是硬实力。奚老先生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并不满足,孜孜以求,每到外地演出,他都会把《辞海》、《辞源》带在身边。张建国始终牢记前辈艺术家之教诲,立志一定要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京剧演员。“如果只知道字的读音不理解字意,不理解唱词中的典故,都会影响对人物的深入理解。”

在“青研班”深造期间,张建国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买书,从经史、文史、历史到文艺理论;从杂剧传奇、曲本到外国剧作,他都有兴趣涉猎。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开始把精力放在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如何体现人物性格方面,对故事的时代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进行潜心研究。“我非常荣幸,作为第二届青研班学员毕业。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实实在在让我充实不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以及分析剧本方面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从1998年3月起的3年半学程里,张建国一方面加强理论研修,扎扎实实地提高了理论素养,对京剧艺术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深入研习传统剧目和传统技艺,积极创排了一系列新编剧目,在继承与创新上有所收获。

期间,他的导师为朱秉谦、张荣培和欧阳中石。“朱秉谦老师是马连良先生的弟子,但是他的艺术风格不完全秉承于马派。朱老师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人,他每演一出戏都要读很多书,都要了解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发展的去向,所以他塑造的人物在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都融入了自己的东西。这对我帮助很大。”

欧阳中石曾要求张建国“一要继承,二要开拓”。张建国自己则体会说:“平时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这样,要学习每一个流派,比如这个戏是这个流派,那个戏是那个流派,我们要学习流派的精神,而不是模仿流派的外壳,这是最重要的。”

在向名师学习的过程中,张建国融入自己的理念,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韵。他总是一遍一遍地练,直到导师满意为止。在随后的汇报演出中,张建国与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切磋艺术,提高自己。

青研班的学习,给张建国拓展出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使他的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自这时起,他开始由一位实力派演员向京剧名家演变。

走在“进京赶考”的路上

坐在中国戏曲学院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之时,张建国陷入了回忆之中。

张建国生在河北晋州小樵村一个农民家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东百里之遥的晋州,自古有玩戏的习俗,每逢过节,各村各镇都兴唱大戏。小樵村有个庄稼汉张景刚能唱老生还能唱旦角,平时有个习惯,甭管干什么、甭管走到哪,嘴里总是不停哼哼着京剧。他的嗜好直接影响到他的几个年幼的儿子,特别是二儿子张建国,他爱戏比爸爸还入迷。

小建国长得眉清目秀,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对表演艺术有一股灵气,才五六岁就学会了不少京剧唱段,别的小孩学歌谣,唱儿歌,是什么“小小子,坐门墩,哭哭啼啼要媳妇”,什么“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而小建国却是京腔京韵的念白,稚气十足,却满有味道的京剧清唱。小建国跟着爸爸到地里干活,不管是割草、间苗,还是浇水施肥,都会与爸爸同唱同乐。

小建国上学了,那时正赶上全国大唱样板戏,小建国从收音机里早就学会了不少唱段,什么郭建光、杨子荣、李玉和,他都能唱几段。在本村的文艺宣传队,在学校里的演出团,小建国都是主要演唱。无论是接待来宾,还是不定期去各村宣传,小建国的京剧清唱都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有一次,某部队拉练来到村里,在联欢会上,张建国登台唱了《智取威虎山》中的“朔风吹”一段,他那圆润洪亮的嗓音、那板眼准确的唱腔,博得了热烈的喝彩:“再唱一段!再唱一段!”台下的战士、老百姓齐声高喊。部队首长看着这个活泼可爱又伶俐的小男孩,甚至当即提出让他破格参军。

童年时期正赶上“”,张建国也在这场浩劫中遭了殃。因为被诬陷在墙壁上写“反动标语”,这个7岁的孩子一度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爱子心切的父亲半夜里骑了几十里路的自行车到县文化局游说,为儿子争取到一个学戏的机会。14岁那年,张建国才如愿以偿考进了石家庄地区戏校。

14岁的孩子胳膊腿儿已经有些发硬,张建国不顾筋骨的疼痛,玩命地补习,孰料3个月后,他进入了演员最怕的阶段――倒仓。金嗓子消失了,他只能演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虽然如此,每一次演出他都认真准备。为了尽快恢复嗓子,他试了各种办法,听人说口含黄连管用,他就真的天天将黄连含在口中。可能真的是苦尽甘来吧,他的嗓子一天天好转起来。尽管当时张建国只能在戏里跑跑龙套,演些小角色,但倔强的张建国并没有轻视小角色,他照样认真地准备演出……

1975年12月,张建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工作。入团后,由于刻苦练功、努力学习,被团领导作为培养对象,很快在同年毕业的同学当中脱颖而出。

1984年,张建国正式拜奚啸伯的得意门生张荣培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奚派艺术,这一年他25岁。师父爱徒如子,要求也格外严格。张荣培从走台步开始给张建国改毛病,一个身段、一个唱腔都反复教上几十遍。徒弟学得也认真。师徒二人在开始的两年多里,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张建国学完戏回家的路上,有车不骑,推车边走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还没背完,他就不进家门,在门外背完才回去。学戏苦是众所周知的,张建国不提当初吃的苦,只是说成名后对大型演出不紧张,因为“跟师父学的东西很扎实”。

1990年,石家庄京剧团以张建国为主角赴沪公演,上海观众对奚派艺术及其第三代传人张建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一次演完《太庙》后,观众经久不散,竖起拇指叫好,在他加唱《失街亭》后才散去。一位戏迷观众写道:“此情此景,不禁令笔者想起四十年代奚啸伯来沪演出《上天台》、《失空斩》的盛况,地犹是地,人已全非,不胜感慨。”

此后,在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青岛、潍坊等地,张建国所演之处,报纸均给以很高称赞;沉寂一阵的奚派艺术在京剧须生中重拾雄风,而张建国“得一步之先”。

曾经有人说,张建国天赋异禀,扮相好,嗓音好,天生就是一块搞京剧的料。然而张建国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先天优势与后天努力同样重要。他说:“先天优势不可缺少,比如嗓音天赋及身体素质条件等,对学戏都很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学戏是很辛苦的,真的可以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除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外,还要耐得住寂寞,有一种对京剧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行。”

1993年,他正式调入中国国家京剧院。观众没有想到,今天的国家一级演员张建国这颗京剧之星升起时,也曾有那么多的艰辛与坎坷经历。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刻苦练功、勤奋钻研,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艺术青春,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这是时任部长丁关根出席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典礼时所讲的话。张建国回过头来一想,自己的从艺之路,其实无不印证着这句话。

毕业赠言成为一辈子的艺术追求

“勤学苦练,继承创新,德艺双馨。”这12个字,是丁关根出席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典礼时,送给即将毕业离校走上艺术生涯新阶段的张建国等学员们的肺腑之言。张建国铭记之,实践之。

说起奚派艺术,人们多半会想起“细腻委婉,雅致清新,感情深沉,气质文静”的评价。作为奚派传人,张建国在学习奚派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嗓音特长,使奚派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李金斗曾说:“建国把奚派唱红了!”听到这些赞赏,张建国笑着摆摆手说:“所有流派,各有特点,我只不过继承了奚派的一些皮毛,觉得自己的条件和奚先生的条件相差很远,所以,我不但学习奚派的艺术,还要学习其他流派的艺术来丰富自己。”

张建国戏路宽阔,功底扎实。他不仅擅长唱功,武功基础也很扎实。在《太庙》中跪步、甩发,720°大转体后“僵尸”等一连串的摔打较好地表现出刘秀在错杀功臣后内心烦闷直至精神错乱的过程。

张建国讲求戏德,乐于奉献。一次在哈尔滨演出,身体不适,一位医生为他扎针时不慎扎到肺部,顿感疼痛难忍。剧场经理劝他暂停演出他不肯,仍坚持上台,在呼吸困难和痛楚中坚持演完《打金砖》,表现出良好的戏德。

京剧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剧目和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然而近几十年来,却在青年群体中日渐冷落,陷入老年人喜爱、青年人敬而远之的尴尬境地。京剧落伍了吗?记者提问。

“落伍?!我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需要提前一个月订票,我们在各大高校的演出,可谓场场爆满。京剧过时了吗?只是太多人对它不了解!”作为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谈到京剧艺术进校园时,张建国滔滔不绝起来。

张建国说,京剧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把国粹京剧传承并发扬光大是自己最大的责任,而他就是要把传统变为时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一如丁关根在青研班的毕业典礼上所说,京剧是“国粹”,凝结着几代京剧艺术家的心血,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我发现大学生们不是不喜欢国粹京剧,而是缺少与它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校园里演出,我能强烈地感觉到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因为京剧的精彩、京剧的精华,特别是一些优秀题材,不单给人以艺术观赏,还能给人以启发、教育、思考,如果我们能搭建好这个互动的平台,我肯定他们一定会爱上京剧。”

无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平时对待普通人,张建国都没有忘记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们看到京剧的光芒,让中国人为京剧感到骄傲自豪。如今,他仍继续向前走着。他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要让京剧在中国发扬光大,还要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喜欢京剧,喜欢中国艺术。

上一篇:王静 “雪静静”上珠峰 下一篇:王蓉蓉 转益多师,进入“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