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派名须张建国

时间:2022-03-21 08:19:32

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形成与发展史,仅在须生当中,就产生了著名的谭、马、余、麒、奚等多个流派艺术。其中奚派(奚啸伯)艺术。因其唱腔的醇厚婉转。细腻动人而为戏迷所痴迷。现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张建国,就是公认的奚派艺术的代表性传人。

“活诸葛亮”在日本掀起“京剧旋风”

2006年6月,一部名为《鞠躬尽瘁诸葛孔明》的京剧在日本巡演了两个多月,足迹遍布东京、大阪、名古屋等38个城市,演出68场,观众人数更是达到了14万人次之多。在巡演期间,有些观众从一个城市追到另一个城市,反复看几次。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迟迟不息,演员常常谢幕长达6分钟,后台堆满了未留名的鲜花、礼品。有观众说,我在日本看过好多次京剧,但这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看京剧感动得流泪。巡演结束后,邀请方日本民主音

乐协会的创办者池田大作先生亲自将“民音艺术奖”颁发给了这出戏的领衔主演――诸葛亮的扮演者张建国。

长期以来,京剧在海外演出多以武戏为主:《三岔口》《打店》《雁荡山》……也包括一些猴戏。于是,形成一种模式,老外只看武戏,不懂文戏,只懂看热闹,不会看门道。因此,以文戏在海外挂牌演出与其说是一种展示,不如说是一种冒险。

《鞠躬尽瘁诸葛孔明》是中国京剧院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为日本观众量身打造的。根据《三顾茅庐》《长坂坡》《赤壁之战》《空城计》《五丈原》等京剧经典折子戏移植改编而成,讲述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五丈原去世、赤壁大战、空城斗智、五丈凄寂的曲折故事,第一次完整地展示了诸葛亮的一生。张建国饰演的诸葛孔明智慧儒雅、散淡雍容,潇洒中还有些许无奈和悲凉,把其个人的精湛演技和角色魅力充分地融为一体。

有人称奚派如“洞箫之声”,形容其悠扬婉转,细腻动听。一位日本观众在来信中这样形容奚派老生张建国的唱腔:“他的唱声先扩展至整个剧场空间,然后从剧场的顶棚墙壁降到观众席,随后喷在了我身上,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妙不可言的视听感受,非常舒服,很过瘾。”

作为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为这出戏奉献的不仅仅是完美的唱腔和表演,从剧本的整理、改编,武打戏的动作设计,到服装,舞台背景的设计,他都倾注了心血。演出时,从观众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投入进去了。演到《空城计》一场,司马懿要撤兵时自作聪明地说“我就是不进”,引来观众的笑声;最后的《五丈原》一场,当七星灯灭,诸葛亮病逝时,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这场巡演带来的“京剧旋风”引起了许多日本观众对京剧的兴趣和喜爱。有一位日本年轻人说:“听京剧使我萌发了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愿望。”

小角色的“脱胎换骨”

曾有媒体对张建国的评价是,他复活了奚派艺术。更有人曾说,“天不生建国,奚派恐万古如长夜!”的确,一度陷入沉寂的奚派艺术是因为张建国的崛起才重现光彩,而许多观众是因为张建国而爱上奚派艺术。而这颗京剧之星的升起,也有一番坎坷经历。

张建国生在河北晋州小樵村一个农民家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东百里之遥的晋州,自古有玩戏的习俗,每逢过节,各村各镇都兴唱大戏。小樵村有个庄稼汉张景刚能唱老生还能唱旦角,平时有个习惯,甭管干什么、甭管走到哪,嘴里总是不停哼哼着京剧。他的嗜好直接影响到他的几个年幼的儿子,特别是二儿子张建国,他爱戏比爸爸还入迷。

童年时期正赶上“”,张建国也在这场浩劫中遭了殃。因为被诬陷在墙壁上写“反动标语”,这个7岁的孩子一度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爱子心切的父亲半夜里骑了几十里路的自行车到县文化局游说,为儿子争取到一个学戏的机会。14岁那年,张建国才如愿以偿考进了石家庄地区戏校。

14岁的孩子胳膊腿儿已经有些发硬,张建国豁出去筋骨的疼痛,玩命地补习“童了功”,谁知3个月的试办期刚过,他进入了演员最怕的阶段――倒仓。金嗓子消失了,他只能演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虽然如此,每一次演出他都认真准备。为了尽快恢复嗓子,他试了各种办法。听人说口含黄连管用,他就真的天天将黄连含在口中。可能真的苦尽甘来吧,他的嗓子一天天好转起来。尽管当时张建国只能在戏里跑跑龙套,演些小角色,但倔强的张建国并没有轻视小角色,他照样认真地准备演出……

1975年12月,张建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工作。到团后,由于刻苦练功、努力学习,被团领导作为培养对象,很快在同年毕业的同学当中脱颖而出。

1984年,张建国正式拜奚啸伯的得意门生张荣培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奚派艺术,这一年他25岁。师父爱徒如子,要求也格外严格。这个徒弟原来不甚规范的唱腔、念白以及身段,都要“脱胎换骨”。张荣培从走台步开始给张建国改毛病,一个身段、一个唱腔都反复教上几十遍。徒弟学得也认真。师徒二人在开始的两年多里,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张建国学完戏回家的路上,有车不骑,推车边走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还没背完,他就不进家门,在门外背完才回去。学戏苦是众所周知的,张建国不提当初吃的苦,只是说成名后对大型演出从不紧张,因为“跟师父学的东西很扎实。”

小演员轰动大上海

张建国的走红颇具传奇色彩,那是在他30岁那年。当时,上海的一次演出主演意外缺席,主办方的经纪人曾经看过张建国的彩排,对他印象深刻,此时想到请他来救急。那时,在石家庄京剧院工作的张建国接到邀请后,匆匆收拾好靴包,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担任配戏的是上海京剧院一团,这位团长开始并不买这位年轻人的账,“张建国是何许人也?没听说过。我们上海京剧院是金饭碗,怎么能乱盛菜啊!”没有想到,彩排的时候,张建国一亮嗓子,举座震惊。第一天演出《白帝城托孤》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接下来的几天,早上五点剧院门口的售票处就排起了长队。第三大的大轴子《乌盆记》将演出推向高潮。全剧演完,观众请求他再加唱一段。他清唱了一段《失街亭》后,观众还是不肯走,一直待他谢了5次幕,才恋恋不合地离开。有观众评价,“他的武功简直可与天津京剧团那个大武生张幼麟相比。可这个小张从未唱过武戏,却偏偏肯在武功上下如此功夫,其艺术责任心之强可以想象。”当时,也有人感慨:“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40年代奚啸伯来沪演出《上

天台》《失空斩》的盛况,地犹是地,人事全非,不胜感慨。”

上海一炮而红后,张建国陆续接到了全国各地的邀请。在天津、哈尔滨、大连、北京、青岛等地,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下来,他又陆续将一些京剧大奖纳入囊中,1990年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大赛中,以《打金砖》荣获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荣获最佳表演奖;1993年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和《碰碑》荣获梅兰芳金奖。张建国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当代京剧须生中的佼佼者。

让国粹走近更多人

2001年,中国京剧院青年团改称中国京剧院三团,张建国出任团长。这意味着从此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关注剧团的经营、管理等。如何培养选拔优秀的人才,如何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向社会推广,都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张建国相信,京剧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将要进入博物馆了。她是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如何让我们的国粹在时代沃壤中繁荣发展,使之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是张建国一直考虑的问题,也是他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2004年,张建国在中国政法大学进行了第一场座谈会,从而拉开了“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序幕。从2004年4月26日至6月15日近50天的时间,张建国带领三团在北京、天津的16所大学进行了23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一些精彩的传统大戏和折子戏,如《四进士》《杨门女将》《赵氏孤儿》《失・空・斩》《望江亭》等。这次活动是历年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大学生与京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所有的校园演出都是公益性的。张建国筹措资金、联络院校,四处奔走。虽然付出这么多努力,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是这次活动让他感到十分值得和欣慰。京剧演出在校园的受欢迎程度超乎他的想象,每次演出,学校的礼堂里外挤满了学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热爱和惊喜。有学生说,我们接触京剧太晚了,你们怎么不早来演出啊!直到现在,想起一次次校园演出时的热烈场面,张建国还是激动不已。

因为是免费演出,所以团里的演员在经济上会受到一些损失,但张建国则笑言,演员们赚钱的时候在后头,“京剧艺术走进校园,就是为了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包装是必要的,而如何包装,谁来包装,更重要。京剧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艺术体系,要想成功地包装京剧,必须要对京剧在行,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京剧被包装却已经不是京剧了的尴尬。”

如今,张建国一边忙于各种演出和团里繁忙的事务,同时在他的脑海里还酝酿着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用京剧的形式完整表现《三国志》,将其排成一系列舞台京剧,在国内演争取这部分观众,让他们喜欢我们的国粹。如果有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国粹,你说,我们的演出市场有多大!这样算,我们只赚不赔,而且赚大发了!”

洋人爱京剧,学京剧,其中更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对中国文化瑰宝的仰慕,而当今土生土长的中国青年人却不了解京剧,甚至疑惑地发问:“京剧,还有人看吗?”这不禁令酷爱并全身心投入到京剧艺术的人们感到悲哀和痛心。张建国谈及此事时,他并没有责怪青年人的肤浅,埋怨现实社会的浮躁,而是冷静地从京剧自身找问题。他认为:京剧需要包装,更要革新。但京剧的包装又不像包装一个明星那样简单。张建国说:“京剧要走向市场,出。这是几代京剧艺术家都想要做的事情,张建国立志要将它变为现实,制作出剧本精彩、唱词考究、能体现出国粹精髓的好戏。他的想法是,用传统的京剧表现手法,不用大制作和大投资,不要华丽的背景和花哨的装饰,用精湛的艺术来支撑故事。跟现在许多大笔资金投资的舞台京剧相比,他更倾心于这种返璞归真的形式,在创作和质量上苦心着力。

在张建国家中采访的时候,耳边阵阵蟋蟀幽鸣,桌上徐徐茶香沁人心脾,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简单、恬淡而美好。或许,追逐艺术要有一颗执著而纯净的心,如此,才能将更好的作品带给这个世界。且让我们静静期待佳作的问世吧。

上一篇:叶星生:守望雪域文化舍我其谁 下一篇:郑迈为西部打造“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