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酒店的化合反应

时间:2022-07-13 03:20:12

艺术与酒店的化合反应

艺术酒店作为一类酒店的釜题性描述由来已久,这也是位消费者的艺术需求而自然产生的分类。从空间中摆放艺术品,到跟艺术家合作设计客房,甚或举办艺术展、开展艺术沙龙等活动,均是艺术酒店的主题性诠释。此类酒店的佼佼者如证大丽笙、罗兰夏朵等,均在传统酒店的基础上拥抱了艺术,并扩充了传统酒店的内涵。

从艺术酒店的经营思路上分析,跟传统酒店并无多大区别,跟度假主题、生态主题类似,只是种酒店特色,并没有改变传统酒店的经营业态,因为其营收主要来源还是客房出租、餐饮、会议及SDA等酒店延伸服务。于是有人感觉这种经营模式艺术得不够彻底,愿意探索更极致、更艺术化的业态,还愿意尝试把这样的业态拿去实施。

坐落于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瑞居酒店,就是这样一家勇于吃螃蟹的先锋,它不仅把艺术品植入酒店空间,更把艺术经营的思路融入酒店经营,拓展出画廊+酒店的经营模式。具体地说,创办者希望把瑞居酒店塑造成一个24小时的画廊、

个可居住的画廊、

个体验式的画廊,并期望此模式做到画廊的营收超越酒店本身的营收,酒店本身反倒退居其次,变成画廊的配套设施。

至此,艺术革了酒店的命,最终主宰了酒店的灵魂。客观上,我们认为这不失为种好的经营方式,有点像把艺术业态嫁接到酒店业态之上,新苗的血液里混合了两种业态基因,至于能否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现在还只是探讨阶段,且有待时间去检验。

瑞居酒店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休闲文化区,玫红色的玻璃幕墙在京城老牌夜店MIX后,透出内秀或日闷骚的气质。步入酒店的旋转门,岛式的服务台占据了大堂的中心位置,漂亮的服务员虽冲你微笑,但室内琳琅满目的艺术设计还是会转移你的视线。感觉左侧更敞亮些,于是便迈步进入西餐厅。

西餐厅干净整洁,家具很是精致,只是建筑结构有些奇怪,空间中多处层叠,阳光透射进来粉红色的光影,神似女人们领口上折叠的花边。再抬头,便能看见各层客房门,也似罩上了一层粉红的轻纱,风姿绰约半遮面。为了揭开这层面纱,却意外探听到很多幕后。

概念的思维演变

按照瑞居的初创者张锐的构想。原打算把这里打造为个设计师酒店。他们邀请到国际知名的12位设计师,再搭配12位当代艺术家,每对组合设计出3~4套方案,共28间

瑞居画廊酒店客房,想以此为概念,打造顶级的设计酒店。屈从于现实的考量,这套方案未被实施,原因有两条。第一,设计与建造成本过高:第二,即使建成了,因为个性化强度太高,床、墙、软饰及配套设施均非统一标准,运营维护成本也过高。

当设计师酒店不能完全实现,牺牲了当初很多理想后,张锐不甘于建成平庸的作品。就希望能从设计的后续中体现价值,从以设计师为主,到设计师搭建个基本的舞台,由艺术家充分展示,变成艺术家酒店。如此调整后,感觉还是没有达到状态,因为仅只是艺术的呈现其实还是加大了运营的成本。

当思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现实,画廊酒店的概念就浮出水面。画廊酒店把艺术品的经营和日常的酒店管理结合到一起,实现了相互补充。互为借鉴的双赢构想。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空间的设计具有挑战性,更在于人员结构的挑战。

画廊酒店三问

――问:有何优势?

首先,相对于画廊来说,我们是酒店。中国这几年画廊发展非常快,从形态上看,张锐认为进入了个误区,就是画廊越来越接近美术馆,都在做学术、都力求放大自己的空间。于是对艺术家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作品的尺寸会越来越大,受此影响,艺术品可购买的人数就越来越少也没用多少家庭可以承载那么大幅的作品。这样画廊的发展趋势,离我们日常的消费将越来越远。酒店的展示性则不同。从空间体量、展示效果上,都可以从家居上去考量人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每个客房理解为家庭的卧室,说明客房里展示的艺术品进入家居也是合适的。因此,酒店的艺术品展示更有利于日常消费。

此外,我们比般的画廊对客户资源的掌握要多,因为去画廊的人不定留下姓名,但住酒店定会留下资料,相当于有效建立了沟通渠道。当然,酒店还可提供流连的场所,客人逗留的机会也更多,更加利于销售。

其次,相对于酒店来说。我们是画廊。画廊酒店顺应了酒店的个性化、精品化、定制化潜在需求,特色明显。

二问:有何挑战?

主要挑战在于人才,既精通酒店管理,又擅长艺术管理的跨界人才太少了。人才难求的状态下,可能得用两套班子来管理。两套班子的协调就难免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谁主谁次等等。

三问:有何理想?

张锐希望画廊酒店能变成个艺术之家。能成为当代艺术家的聚集地。艺术热爱者的聚集地,国外旅客首选的下榻场所;成为艺术者工作的平台、社会交往和艺术交易的平台;成为体验艺术氛围、增加艺术交易的消费空间。

具体来说,来到这里,你就可以了解各种的艺术展讯。艺术家动态,客房里能接收到专业的艺术视频等等。

瑞居艺术计划

瑞居艺术计划是张锐跟策展人鲍栋聊天时,由鲍栋提出的概念。因为鲍栋认为展览和未来的画廊有延续性,所以作为艺术计划并阶段性推进才是合理的。首次实施是由瑞居酒店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联合策划,借瑞居酒店开幕之际正式推出的第季展览,今年4月瑞居又将与其他画廊合作推出第二季。第季邀请了四位策展人――鲍栋、郭晓彦、李振华及卢迎华共同策展,聚集将近70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植入瑞居酒店两万平方米的酒店空间,打造出当代艺术介入公共及私密生活空间的独特体验。酒店中的艺术品销售全部由唐人负责,瑞居像位场地提供方,双方进行销售分成。

空间是遗憾的艺术

骨子里,作为收藏家的张锐把瑞居酒店当成了自己的个装置艺术品,他让设计与艺术在他的导演下各自成为整个空间艺术品的部分。虽然酒店现今的室内设计与当代艺术很契合,但张锐坦言:“所有艺术,其实都是遗憾的艺术。”

本文开篇提到的大堂正中的服务岛,原本计划的是个像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四周有大屏幕、对别人产生关注的“艺术岛”,创造出种艺术交流的氛围,是

个艺术人员在此工作的环境。当客人进未时,面对的是与艺术相关的人,现在的形式感还是太像酒店了,给人提供的第视觉经验还是一个精致的酒店。这是张锐的遗憾。

有人说:“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说得还挺有艺术感,但在瑞居,这份艺术的氛围更具体,睡在哪里,都是睡在艺术的拥抱里。

酒店中的美学体验

当件艺术品从美术馆走入寻常空间,或许不是件困难或突兀的事。但是,如果大量而复杂的艺术品起被移植入某个都市消费场所又会是怎样的场面?作为有着艺术家

和画廊主人双重身份的郑林,评价瑞居艺术酒店的出现是次革命性的变革、是艺术与商业间的美妙的化学反应、亦是艺术走入百姓生活的积极尝试。

是怎样的契机促成了唐人画廊和瑞居的此次合作?

张锐是中国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收藏家,一直以来对当代艺术的支持不遗余力,从唐人画廊2006年未北京,我们之间就建立了特别深厚的关系。张锐通过唐人画廊收藏了一系列重要艺术家的装置与影像作品。这几年来张锐直将艺术酒店的项目作为他的工作重心,在艺术酒店实施的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刻他将此项目与计划委托给了我,面对这个筹备基建中的中国的第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酒店,我提前半年开始介入到酒店的形式概念与项目形态的思考中,并提出了“瑞居艺术计划”以及邀请郭晓彦、卢迎华、李振华、鲍栋四位策展人同时策划此项目的整体方案。

以一位艺术家和商人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大量艺术品进入酒店空间的意义有哪些?

这是当代艺术展览形式与环境的种革命性改变。直接将实验性的严肃艺术活动从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展厅引入了普通老百姓、社会属性的人都能接触到的酒店等生活环境中。艺术与酒店、空间与作品的对接产生了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普通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也重新理解定位了实验性当代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酒店也通过艺术的项目、活动引发了国际范畴的关注并提升了酒店的专业品质。

您曾经谈到您认为挑选合适的策展人很重要,那么您在统筹时是如何考量被挑选的艺术品和空间的关系?

这是个需要短时间内完成的巨大的当代艺术项目,一两万平米的场地、七十多位艺术家作品的参与,必须考虑作品与环境的对接。所以我邀请了我觉得最适合此项目的优秀策展人。郭晓彦是前尤伦斯的总策展人,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副馆长兼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主任,已策划实施了无数的重要展览;卢迎华对艺术批评及艺术的实验性有其独特的看法,并在国际当代艺术范畴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她是去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五大评委之,也是下届光州双年展的策展人;李振华多年来致力于多媒体、影像艺术的研究,对国内外多媒体影像艺术家作了深入的了解并建立了系统的档案;鲍栋是年轻的策展人、批评家。与70、80后的艺术家起成长,对实验性当代艺术及年轻一代优秀艺术家的了解与把握。有了这四位重要策展人的参与,艺术家的挑选及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他们的工作,我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及其它配套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请推荐几家您认为有特色的艺术酒店

我印象比较深的艺术酒店,比如法国巴黎的杰罗姆・尚斯任艺术总监的皇家艾美酒店,这家在全球都有分店的酒店将艺术贯穿其中,并经常邀请艺术家参与其活动,这家酒店在上海、曼谷也有并在这几年都有频繁的艺术项目与活动;泰国清迈也有家规模较小但很有特点的艺术酒店,这家酒店邀请了二十多位重要的泰国艺术家每人一个房间,每位艺术家都将房间当成作品来完成,包括空间设计、家具以及所有的配件配饰,形成一个艺术家的完整风格。所以,每个房间从空间到内容以至风格完全不同,环境空间中的切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通过此次项目合作,有何启发?

艺术无处不在,好的艺术作品置身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更能焕发光芒。也更能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

仲松:独立艺术家,北京仲松建筑景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代表作品《日晷》,五角场环岛大型景观等先后成为重要地标性设计。

谈谈你对瑞居艺术酒店的印象

酒店的类型有很多,最终的属性还是为顾客提供入住环境。不同需求的顾客,可以专门为了体验而入住,这也是精品酒店的核心理念――生活方式的打造。瑞居艺术酒店打造的是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它既有多数艺术酒店中环境的艺术化设计,还植入了画廊概念、艺术品、艺术交易等,这种方式让艺术品与人的生活更近。整体看来,瑞居艺术酒店的可视化效果是与它的定位动机一致的。是相映的。

瑞居艺术酒店中大量运用了艺术家们的不同类型作品,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酒店自身而言呢?

从表面上看,瑞居酒店由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运营商的紧密合作,呈现出艺术融入生活方式的结果。艺术家的作品参与了“实现”的过程,除了空间的美化,这些作品在这里可以成为商品,得到更好的呈现,获得更多机会,这种合作的方式是次很好的尝试。对于酒店而言,它抓住了当代艺术的特征,运用的艺术品范围更广体验性更好,比如些影像艺术、装置等,这些作品更容易影响人们的生活细节。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是需要尝试,需要市场,时间来验证的。画廊+酒店,这样的专属特色,会带为其未更多竞争力。

瑞居艺术酒店的出现,也许会带动一个新的艺术圈形成,你怎么认为?

有可能。这是个期望,或者由于瑞居的出现的,有更多的人会愿意这样设想。举个例子,比如798,我在上学的时候,美院雕塑系已经大量的使用798的厂房去做“活”。但那时的798还没有艺术家,我们也没有想过这里以后会因某个爆发点而成为

个艺术区。当然也有些地方是从开发时就定位为艺术型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时间也好,导向规划也好,最终实现的不理想。我认为

个圈子的形成不会取决于某个单体,还是取决于这个区域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认同。接纳。

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你认为艺术型酒店的设计可以是怎样的?换句话讲,如何来打造真正的艺术酒店?

艺术酒店,设计酒店,小型奢侈品度假酒店等,都属于具有个性化服务的精品酒店,不过是因参与的元素不同罢了。我个人认为要呈现种生活方式,需要多种元素未表现,其中包括艺术和设计。但如果我们把艺术生活方式化,那它要呈现的本体就是艺术,大多数人理解艺术品或艺术家可能是从比较狭义的范畴去看,如果把艺术的界限模糊化,它可以成为“泛艺术”的概念,所以酒店定位、设计的这个过程,这个结果,在某种意义上看就是艺术。

介绍几个你印象较深的艺术类酒店或精品酒店

酒店的核心资源能够发挥出未是很重要的,例如AMAN酒店,它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精神体验,以这种生活方式去引导顾客,告诉顾客这里是值得去感受的。还有Banyan Tree Hotels&Resorts。动机也基本与AMAN相同,但他照顾到的客户群更广泛。另外一些城市型的,以纯尖端文化为切入点的小型精品酒店也很有意思。

证大丽笙的艺术生意经

上海证大丽笙酒店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将艺术植入酒店运营的酒店,在酒店内体验到的独特艺术氛围,为其博得艺术酒店的称谓,成为证大丽笙酒店最耀眼的名片。姚玲,市场公关总监。

证大丽笙是如何理解“艺术酒店”的概念?

让更多没有时间去画廊看展出的客人直接在酒店这个他们居停的环境里充分享受艺术世界的感染。或许会在商务客人们的出差机会中擦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证大丽笙如何围绕“艺术”开展经营的?

酒店从2009年7月以举办第一次艺术巡展以来,和不同国境的艺术家们尝试合作,至今已经成功策划了八场艺术巡展,受到了酒店宾客以及媒体朋友的好评。

如果只是把艺术品作为室内环境装饰的部分,我们就不会定期更换艺术品,和不同风格的艺术家碰撞出更多艺术创作的灵感。因为酒店大多数客人都是回头客,我们希望当他们再次入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焕然新的感觉,而不是成不变的艺术品挂在那边。

同城中,所谓的竞争者,或者能被称为“艺术酒店”的推荐。

喜玛拉雅酒店,我们同一个业主。

对于艺术酒店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这是一个趋势,因为现在的人们更注意精神层面,不再太在意哪个酒店的客房住得舒服。餐厅的食物更好吃,而是会谈论到哪个酒店的艺术品更漂亮,更有氛围,更有特点。

同城中,以上海为例,市场饱和度在哪?几家比较适合?差异性如何做出?

越来越多的酒店已经意识到,艺术品不再是酒店装饰的部分。后面两个问题是市场预测,我也不太好说。

对北京新开的瑞居酒店,有何印象或评价?

不好意思,我还没有去过这个酒店。

上一篇:西雅图,艺术酒店中的不眠夜 下一篇:小空间卫浴灵活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