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学业评价 促有效监测

时间:2022-07-13 02:21:36

重学业评价 促有效监测

摘 要:“在实施《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审视试题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在“目标指向、价值取向、梯度难度、教学重心”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把握层次目标、合理分配权重、关注积累运用、多样评价形式”的试题设计策略,力图对小学语文学科学业质量监测方面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评价标准 阅读能力 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37-02

作者简介:姚丹(1969―),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学历,语文小学高级(副高级)教师,现为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小学语文教研会理事,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有效作文教学等。

2006年,在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笔者所在的广州市荔湾区小学语文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了《荔湾区小学语文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讨论稿)》,帮助广大教师把握课程标准,细化标准的操作。但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该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教师教学依然“穿新鞋,走老路”,学校学科学业质量监测存在着随意性、差异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2009年,该区以学生的持久学习力为立足点,以阅读力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进行了语文学科的阅读专项调查。

一、追根探源

从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中,我们审视试题的命制,发现下问题:

(一)目标指向含糊

阅读试题中,重基础知识,轻阅读能力,出现调查的指向不明,容易引起师生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忽略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表达能力,轻读写结合,容易引起师生过度关注习作表达,忽略从读中获取的学习方法。

(二)价值取向随意

阅读试题中,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但答案的价值取向或合理性不清晰,往往只能从表达、情感等方面评判,不能从学生阅读能力上加以评价。师生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形成对价值取向的认同低下,随意性太大。

(三)梯度难度失度

从试题中看出,由于对标准的理解存在个人的差异,对标准的表述存在歧义,对年段教学的要求明晰度不高,导致在试题中梯度和难度的分布、权重、衔接上失衡,过度,超度,形成各自为阵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衔接性,试题的信度和效度降低。

(四)教学重心偏离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依然从表层上指导学生对文本浅层的理解,依然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阅读领悟能力,阅读方法的生成、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课堂体现不明,导致阅读教学依然回旋在对知识的理解考查,忽视阅读素养的形成。

二、思问寻法

在当今信息社会,高效的、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充分地显示了阅读能力的价值。阅读能力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把培养阅读能力放在终身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的阅读教学的核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学科阅读能力的质量监测,笔者认为:

(一)把握层次目标

广州市《评价标准》语文学科小学阶段提出了“理解、分析概括、领悟体会、欣赏评价、创意、读与积累”六个方面的阅读评价标准。其中“理解”主要指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分析概括”主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在分析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领悟体会”主要指对文本本身的体会和感受。“欣赏评价”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篇章结构上进行鉴赏评议。“创意”主要指理解文章基本意思后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决实际问题。“读与积累”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拓展阅读,积累文章的优美词句、阅读方法。

如“作者认为大人跌倒容易受伤的原因是( )① 年纪大了 ② 心理作用 ③ 上天只对小孩好,不对大人好。”这道题侧重检测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如:“说它是的鸟的乐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评价学生在品读时,领悟体会文章。

(二)合理分配权重

在设计试题中,笔者坚持把由低向高段的阅读试题分值控制在15-25分之间。整合阅读试题中注重三个方面:

控制基础知识和习作的权重,避免与整套试题基础知识和习作部分重复,突出阅读能力的评价。

把握文本内容理解的权重,避免肤浅的表层理解、分析,适度体现表达方式的运用。

合理安排客观题的权重,避免文章理解简单,缺乏深刻,适当增加主观题的判断感受。忽略学生形成性的评价,避免过度重视终结性评价。加大对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关注。

(三)关注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应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广州市《评价标准》对不同学段阅读标准方面也提出了“读与积累”的要求。因此,阅读命题不仅是对课内阅读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透过课内延伸课外,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近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如二年级语文测试题:

仿照短文的句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1)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丰富评价形式

语文学业评价要体现对人的关注,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形式既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要关注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的评价形式。

在阅读专项调查中,我们尝试了口试、笔试、观看视频,对学生进行阅读速度、信息收集整理、阅读分析概括、体会感悟等方面的阅读评价。从整个阅读专项调查中,我们体会到,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科研制的《评价标准》从学习内容、评价标准、评价要点、水平达标、评价示例几个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教学的依据和借鉴,更加重视评价的甄别、诊断、激励、监控、管理的功能,有效地检测出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了真实的学生阅读素养的情况,为教学提供了可信的数据。

历经五年,在学科学业质量监测的路上,我们作了尝试,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有了明确的目标,积累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在世界性评价难题的路上,仍需要我们坚实地走下去,不断地探索。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中学语文能否淡化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