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手段 优化和美课堂

时间:2022-07-07 03:12:29

利用网络手段 优化和美课堂

摘要:网络集文字、图像、音响、动画于一体,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和美课堂的构建,可以美化情境、美化教材、美化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并创造美,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手段 小学语文 和美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69-02

作者简介:张红英(1981―),女,江西南城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城县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自2011年9月以来,笔者所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构建和美课堂”实验活动。所谓“和美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和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创设动人的美感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审美、会做人、有内涵、会学习”的和美少年,仅仅靠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达到要求的。众所周知,网络有丰富的信息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具有多样性,还有独特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人人、人机互动的灵活性,及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利用网络手段来辅助教学,对于优化和美课堂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探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十分枯燥无味。而让网络参与教学,进行情境创设,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弥补传统识字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和美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此,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识字1》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笔者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瞧,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粉红的桃花、杏花,雪白的梨花在迎风起舞,引来了一群嗡嗡叫的小蜜蜂。小燕子、布谷鸟也赶来了,好像在说:“美丽的春天,我来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轻松愉悦的乐曲,同时播放美妙的童声范读,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探美”的兴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由此巧妙地拉开了教学帷幕。

再如笔者执教《井底之蛙》一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小学生爱猜谜、爱玩游戏的心理特征,笔者在上课伊始设计了“慧眼识图――猜成语”的小游戏,使学生顿时热情高涨,再加上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效果,学生猜得有滋有味,学得乐此不疲。如此运用网络,为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美、发现文本的美提供了条件。

二、利用网络丰富内容,走进“赏美”天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仅仅是一瞬间的动态,若学生对画面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可能会束手无策,语言苍白无力。如果老师把这一瞬间用课件或电影、电视画面充分展现出来,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提高说写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如学习《五彩池》一课时,笔者把网络资源及相关信息做成网页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只要点击相应的词句,就可以看到有关五彩池的资料:神话传说、地理位置、自然景观……这些资料图文并茂,式样灵活多样,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自助餐,学生看了自然胃口大开,迫不及待地想走进文本的“赏美”天地中去。

而《绿色千岛湖》这篇散文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千岛湖诗一般的景色。在课前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千岛湖非常陌生,曾经到那里参观、旅游过的人少之又少。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笔者便从网上搜集并下载了大量有关猴岛、五龙岛、清心岛、桂花岛等岛屿的图片,利用Flas效果制作成千岛湖风景录像,再选择合适的时机播放。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眼睛在发亮,嘴巴也张得大大的,生动逼真的风景画面让他们如临其境,流连忘返。网络视觉、意境的美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触发了学生的激情和向往,使其潜移默化般与文本融为一体,为此而深情朗诵、高声赞叹,同时为后文课堂练笔“你们想为我们的绿色家园做些什么”铺垫渲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改变方式,交流“品美”心得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朗读、感悟的现象,笔者在执教《莫高窟》一文时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分别设置“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专题区域论坛,学生可以点击任一板块进行学习、交流,最后由小组汇报。再如在作文教学中,设置网络平台,师生共同评改习作,让大家学会欣赏,互相交流。这既能够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又能够大大提高评改效率……这样,利用网络手段进行交互式教学,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在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课堂上不由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活而不乱的动态美!

四、利用网络拓展延伸,发展“创美”潜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美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创造美。如《会走路的树》这篇童话简短有趣,表达了小驯鹿一家和小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教学中笔者善于在课文的空白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续编故事。在即将学完本篇课文时,笔者再次播放课件:“在阳光明媚的森林里,一只小鸟停在小驯鹿金色的角上,他们一边交谈,一边向一座漂亮的房子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大家自由发挥想象,感受创作童话故事的美吧!”孩子们一听都乐了,七嘴八舌,纷纷畅所欲言。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充满活力的资源呈现给学生,色彩斑斓的画面,一个个活泼可爱、呼之欲出的小动物形象,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言语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再如《三峡之秋》一文,笔者请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用鼠标在电脑上画出三峡之秋的美丽景色……诸如此类的设计,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美”潜能,让学生明白“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

总之,把网络手段运用于小学语文和美课堂的构建,美化了情境、美化了教材,也美化了教学过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并创造美,师生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而和美的课堂乐章!

参考文献:

[1]付红根.和美教育――学校文化变革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谢幼茹.网络教学设计[M].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0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余迅.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选择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3).

上一篇:巧架对话桥梁,让沟通从“心”开始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