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活力和灵气

时间:2022-07-13 07:01:51

让语文课充满活力和灵气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朝气蓬勃,刚劲有力。灵气,《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活力,指的就是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蓬勃生机;所谓“灵气”,指的就是心有灵气。

师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流淌与飞扬,语文课上的活力与灵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朱自清笔下的《春》《背影》,再到高尔基的《海燕》,无不是从语言到内容思想,牵动着每位读者的思绪。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着活力和灵气呢?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和实践,它内含丰富,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绪的融合。

例如,我在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先介绍范仲淹幼年求学经历,以及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再结合做此文的时代背景学习作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后从岳阳楼阴晴变化的景色中更好理解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以及千古传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语文教育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重感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搭建学生畅想的舞台

课堂教学从师生共同生活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对话。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尽力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拨思路技巧,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通过以情施教,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目标,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我在进行《小石潭记》的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情感美,再让学生热烈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感受到柳宗元被贬后的那种心境,最后让学生大胆参与点评。如学生在谈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学生想象到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柳条随风摆动,那么,这样的想象与描述就十分贴切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可以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

三、让自己成为教学的主人

从某种意义讲,语文课的灵气与活力不过是教师本身的灵气与活力的自然流露,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更加充满创新活力。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

例如,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采用程序化、程式化、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注重条分缕析,注重语法化,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忽略了作品内容的领悟,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不足。熟记段落层次的分析,却对思想深度的把握不足;只对作品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一些创新,充分挖掘美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把准文体特点,引领学生自主感悟那些或音韵谐调、或直抒胸臆、或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倾心陶醉,让语言上的灵气在学生心中氤氲,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最后,走进作品,同作品的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更深入地感动于作品的思想美。相信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血有肉的。

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渗透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真善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通过阅读这些课文,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裕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光辉。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大胆去点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实际,比照自身,浸润其中,涵泳体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认识,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充满活力和灵气。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惠和中学(226200)

上一篇:第一章 吃的基础课 ⑥ 下一篇:《金瓶梅》里“吃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