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聚众斗殴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

时间:2022-07-12 09:44:55

摘要:在刑事犯罪中,有许多犯罪行为在犯罪构成上存在竞合或相似之处,这就使犯罪定性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聚众斗殴罪和故意伤害罪在构成上就有很多竞合之处,但为了准确定性,就应当从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上对二罪进行细致的分析,以达到准确适用刑法,有利打击犯罪,切实保护国家和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竞合;犯罪构成;定性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239-02

在刑事审判和辩护的司法实践中,聚众斗殴罪和故意伤害罪(轻伤)因二者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存在相似或部分竞合的特征,所以在此罪和彼罪的认定上需要认真辨别。

聚众斗殴罪是社会上常见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多发性刑事案件,现行刑法中规定的聚众斗殴罪最开始是从1979刑法中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因为1979刑法中的流氓罪是一个犯罪概念外延较广,规定比较笼统,在实际执法中难以掌握的犯罪,即法学界所称的名副其实的“口袋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分离出来的聚众斗殴罪仍然是中国现行刑法中不易把握的一种罪,尤其是因聚众斗殴造成被害人轻伤的情况下,应认定为聚众斗殴罪还是故意伤害罪,往往是司法实践中较难界定的。

从目前有关聚众斗殴罪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大都将主观方面是否有扰乱社会治安的故意以及犯罪客体是公共秩序还是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区分本罪与故意伤害罪的主要标准,基于上述出发点,目前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犯罪构成辨析说

这种观点认为,(1)犯罪发生场所不同。聚众斗殴罪中的殴打他人一般发生在公共场所。而故意伤害行为人往往对于伤害场所精心选择,有时为了追求犯罪更易得手,会挑选人少、偏僻的场所,伤害行为并非由行为人的“心情”和“脾气”所致,而是因情势的发展而产生。(2)被害对象不同。聚众斗殴罪中殴打的被害对象往往是不特定的。而故意伤害行为人与被害人一般存在民事纠纷或者互有宿怨,侵害对象是特定的。(3)主观动机不同。聚众斗殴罪中殴打的行为人抱着公然藐视社会法规和公德的心态,出于逞强斗狠、耍威争霸、发泄不满等动机而实施犯罪。故意伤害行为人主观上就是非法损害他人健康,没有其他卑劣动机。(4)对伤害结果所持态度不同。聚众斗殴罪中殴打他人致伤,行为人是基于逞强斗狠、称霸一方等目的,但对于致人伤害的后果,则一般持放任的态度,为间接故意。而故意伤害的主观故意内容,一般以直接故意为主。

二、犯罪结果归责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两罪难以区分的情况下,以伤害结果是否达到轻伤为标准来区分两罪。造成轻伤后果的以故意伤害罪来定罪处罚,相反,轻微伤及以下的则以聚众斗殴罪来定性。也就是说聚众斗殴罪中殴打他人的后果仅包括轻微伤,不包括轻伤。

比较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较为正确,第二种观点法律依据不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并没有规定聚众斗殴罪中殴打他人致伤仅包括轻微伤而不包括轻伤,达到轻伤的后果就必须认定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这是结果归责的束缚表现,非常片面。因为,按照中国刑法法理的理论依据和刑法的明文规定,中国刑法中规定的任何一种犯罪,必须要具备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即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因此分析某种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者在某几种犯罪相似或竞合的情况下如何认定的问题上,必须从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进行分析,即从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四要件进行分析。聚众斗殴罪与故意伤害罪在犯罪构成中有许多相似甚至是竞合之处,比如在犯罪客体上,聚众斗殴罪除了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还侵犯了他人人身健康权或生命权,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就是侵犯了他人人身健康权或生命权;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聚众斗殴罪在行为上有纠集众人实施斗殴的特征,犯罪结果是对公共秩序造成现实的直接损害并且也存在侵害他人人身健康权的结果;从犯罪主体上看,犯罪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两罪均为故意犯罪。从以上特征看两罪在犯罪构成中绝大方面竞合或者相似,容易混淆。但聚众斗殴罪有一个区别于故意伤害罪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在主观上没有追求伤害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该罪犯罪主观要件中动机和目的这一特征与故意伤害罪主观要件中单一伤害的犯罪目的、多种多样的伤害动机及积极追求伤害结果发生的犯罪特征有本质区别。聚众斗殴罪的犯罪人在主观方面只是想通过实施聚众斗殴活动来达到显示、炫耀武力的目的,本罪不一定要以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为目的,通常是通过自己的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寻求精神刺激,以满足自己藐视社会,逞强称霸的犯罪心理,并且犯罪通常是临时起意,事出无因,这是聚众斗殴罪犯罪主观要件的典型特征。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聚众斗殴罪没有明确的分工,其同伙有明知拉帮结伙甚至是持械,有可能发生互相打斗的违法结果发生但仍然积极参与,还有,聚众斗殴罪的犯罪对象往往是不特定的人或公共财物,随意性很大,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对象是仅为特定的人。当然,在聚众斗殴中会发生人身伤害的后果,尤其发生轻伤的犯罪结果,这时就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非常相近了,如果不从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上仔细分析和辨别,就很容易与故意伤害罪混淆。还有一点,关于二罪的犯罪结果,依照中国刑法规定,犯罪结果也是确定罪名的标准之一,如果聚众斗殴的伤害后果达到重伤或者死亡,该罪就发生转化,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聚众斗殴罪对他人人身损害的程度因此仅限于造成轻伤及以下的后果,故意伤害罪造成人体伤害的结果则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种。

另外,在中国刑法学理解释和刑事司法实践中,有一个定罪堵截性罪名或称兜底性罪名的说法,从刑法适用角度分析,在刑法分则的罪名体系中,相对于故意伤害罪而言,聚众斗殴罪是一个堵截性罪名(或称兜底性罪名),即: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如符合各相关犯罪的犯罪构成,就按该相关犯罪定罪处,只有在够不上各相关犯罪的犯罪标准但又确实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而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才以聚众斗殴罪定罪处罚。在法律适用上,堵截性罪名与其他相关罪名关系是凡是符合特别条款规定之罪的犯罪构成的就按特别条款规定之罪定罪处罚,只有在既达不到特别条款规定之罪的犯罪构成标准但是又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才按照堵截性罪名定罪处罚,这样界定就会准确的定罪量刑,不枉不纵地打击犯罪。

鉴于以上,笔者坚持使用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并结合具体犯罪情节来认定犯罪行为的性质,以更好的执行中国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以便更好地保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梁剑,叶良芳.聚众斗殴罪立法规定质疑[J].政治与法律,2003,(6).

[2]北京朝阳区检察院.检察机关在办理聚众斗殴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J].北京市检察院系统,2002,(10).

[3]何庆仁.聚众斗殴罪研究[J].中国刑事杂志,2003,(4).[责任编辑 王玉妹]

上一篇: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下一篇: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