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诗梦一场

时间:2022-07-12 06:57:08

少年时,和很多人一样,对四大名著总是以崇仰之情,特别是《红楼梦》,我被它迷得神魂颠倒。记得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初三,那时读的是经过改编的少年版,但是里面曲折凄美的故事情节,仍旧非常吸引人,在别人都努力备战中考的紧张气氛下,我好似沉寂在这个小世界。直到高三暑假逛旧书城的时候,有幸看到一本原版《红楼梦》便买了回家细细读了一遍,开始喜欢上了书中一些精美的诗句。例如描写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时的句子,“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令人回味无穷!曾几时我心疼又羡慕这般多愁善感的女子。前段时间,和友人去北京游玩,意外的到了曹雪芹纪念馆,于是又拿起红楼梦,想再读一遍,只是这一次我开始有些是在赏诗。我一直觉得,读《红楼梦》虽是看小说,却也是在赏诗,没有诗的眼光和“心光”是读不了的。

话说回来,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善于以白描追魂的手法创造精典的,以语言为中心的,饱含诗意的日常生活画面。这当中包括了以诗词为中心的生活画面,仅就诗词本身而言,我想他未必是特别出色的,中国伟大的诗人太多了,他很难与那些最出色的诗人相比,但他把诗词作为特殊的语言,使之性格化,并使之主导一部分生活画面,创造了情趣盎然的图景,这就极大增加了这些诗词的力量。

就单看林黛玉的诗词,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除了上面提到的《唐多令》,还有《葬花词》。其词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名为咏花,实则写人。林黛玉也许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她在思维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人物贾宝玉。《四时即事》这算是他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主张平等,尊重个性的人,他对真挚感情的追求是值得学习的。

再来谈谈薛宝钗,《咏白海棠》其词曰:“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这首诗薛宝钗就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性格来写的,把她向往真朴之美,端庄守礼的一面以纯粹优雅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虽说本人不是很喜欢她,之前看到有句评论说:薛宝钗是多有男人心目中的妻子,却不是女朋友。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她的诗中我们能够真切的看到那个无力改变,身不由己的薛宝钗。

这些诗词既美又满含着小说中作词人的性格,而同一物也会因人物的不同而蕴意各异。

譬如,《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柳絮词。

史湘云的《如梦令》如是描写柳絮:“岂是绣绒戏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末使春光别去。”这是一首天真无忧,任凭自然,歌颂自然的诗,完全是史湘云的口气,生动刻画了她的性格。

而薛宝钗则要表现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见解,立意为柳絮翻案,歌颂柳絮美好的,坚定的志向,她的口气高傲自负,正如其人。即写下《临江山》。其词曰:“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自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边愁绪,即写下《唐多令》。其词曰:“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如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再如,第三十八回的诗。

林黛玉吟的菊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从中看到的林黛玉在险恶环境中悠忽。薛宝钗的咏菊是“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之。”似乎也是贾宝玉出走后他空闺独守的生活写照。

当我们读到这些诗,不是关心诗词本身写的如何好,而是关心其中的真情描绘,关心相聚时有诗意的生活画面中展示的瞬间心灵与特殊性格。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诗词无疑是十分精彩的。

《红楼梦》中,有时你一言他一言,被你一首,他一首代替了,但并没有改变用语言为中心编织生动的日常生活画面的手法。小说中几个人在一起做诗,犹如几个人在一起谈话,倾听衷肠一样,也有追魂摄魄的效果。《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和人物、故事紧紧揉合在一起,它们被熔铸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对不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不是精心研究红学的人,只是看过之后的一丝感悟,也许肤浅,也许寡闻,也许才疏。别林斯基说过:“越是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是普遍,而越是普通的作品,就越是民族性的,独创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既充分发扬了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又打破了一切传统的思想和写法。这难道不是我们后人需要学习的地方吗?

《红楼梦》是一本包裹着千丝万缕情怀的书籍,是一个没有人能一次就读懂的世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从心底挤出了诗的韵律,主人公的命运也记在了这看似繁华的词赋中。只是有的诗是用来品读的,有的则唯有心灵才能领会。

上一篇:要我做,不如我要做 下一篇:《从西潮到东风》等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