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的细节

时间:2022-07-12 05:19:46

采访中的细节

“中国保尔”马俊欣是我跟随孙丽主编去郑州采访时无意中发现的一个典型。记得那天,在河南省检察院宣传处的桌子上,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内部刊物《郏县检察》,上面刊登的一组马俊欣的系列图片吸引了我,介绍文字虽然简短,但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我觉得他有故事。

一周之后,我从北京再次返回河南。河南省检察院宣传处为配合我的采访,又叫了省内媒体的一个摄影记者和一个摄像,加上宣传处的几个同志,临时组成了一个小型采访团。傍晚时分,我们才赶到郏县。晚饭后,拿照相机和扛摄像机的哥们非要连夜到马俊欣家拍一些宣传需要的镜头。我没跟着一起去,自己一个人到大街上拦了一辆出租车。我告诉司机师傅我是外地人,你拉我在县城里随便转转吧。

司机师傅姓雷,是个非常健谈的人,一听我是外地人,马上当起了郏县的义务宣传员,从当地风土人情到特色小吃给我介绍了一遍。我问他,“县检察院有个叫马俊欣的检察官你认识不?”“你是说‘老革命’吧,那你算问着了,我俩太熟了,从7年前我就开始拉他上下班,都记不住有多少回了。”

事情就是这样巧,这个老雷师傅不仅准确知道马俊欣家住哪儿,还知道他儿子在哪个学校上学。接着,他还和我说起了和马俊欣交往的一些小故事。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打的经历,却完成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第二天一早,当大家都围住马俊欣七问八问的时候,我找到了他10岁的儿子马弘光。当大家都在会议室听马俊欣的领导和同事总结、升华“中国保尔”精神高度的时候,我又悄悄溜出来和保洁员、门卫聊天。因为我觉得,他们口中的马俊欣或许会更加真实、可感。

此外,我还关注了更多的细节。譬如从检察院到马俊欣家有几公里?从楼下到他家门口有多少个台阶?从客厅距离厕所多少米?从卧室到客厅沙发走多少步?扣好五个上衣纽扣需要多长时间?甚至他几天一次大便?因为我知道,这些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对于一个脖颈后植入两块钢板和数根钢针,左手和左腿瘫痪的人来说,却意味着生活中分分秒秒的苦难。

我采访马俊欣的文章在《检察日报》和《方圆》杂志发表之后,其影响之大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几个月来,不断收到一些基层检察院朋友的反馈,说他们从马俊欣身上找到了一份久违的感动。就在前不久,曾获过华表奖的某导演还突然找到我,希望我能继续挖掘这个题材,写个数字电影剧本。也算是这篇报道的意外收获吧。

上一篇:失窃者要保障小偷生命安全? 下一篇:对话参赞温振才:对公民领事保护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