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12 03:01:52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对临床中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进行探讨观察。

方法:选取的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接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绞痛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阿司匹林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加以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均为4周。

结果: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绞痛不稳定型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7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30-02

作为冠心病中比较严重类型中的一种,不稳定心绞痛简称UAP,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UAP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也可以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所以临床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重点之一。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心内科危重症,对人类健康产生及严重的危害,应当早发现、及时处理治疗[1]。对于UAP,传统的治疗药物一般有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以及阿司匹林等等,我院近年来积极研究UAP的治疗方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P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接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关于UAP的诊断标准。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30例和10例,所有患者年龄介于42-73岁。治疗组男、女患者分别有29例和11例,所有患者年龄介于43-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并发症、心功能以及血脂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所有经过确诊的患者给予常规UAP治疗,均给予传统阿司匹林、硝酸脂类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组在接受上述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加以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以每晚一次和早晨一次的频率分别服用10mg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和50mg氯吡格雷(泰嘉),对照组仅用传统疗法。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治疗4周,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

1.2.2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下列指标进行观察,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心率以及血压等,并对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以及肌酸磷酸激酶、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

1.2.3疗效判定。显效:心绞痛复发次数减少75%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复发次数减少50%~75%,心电图T波恢复正常或者ST段改善一半;无效:心绞痛复发次数减少小于50%,心电图无明显改善[2]。

1.2.4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心绞痛症状均获得了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5.0%,相较于对照组的77.5%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2.2两组患者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UAP的病理基础,凝血系统活化,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并伴有血管痉挛导致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这种情况下,血小板易激活、聚集,并组织因子释放进而引发凝血,此时的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有助于其他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进而加重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且能够对ADP(二磷酸腺苷)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结合以及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实现选择性地抑制。除了上述的二磷酸腺苷外,氯吡格能够抑制激动剂释放ADP进而阻碍血小板活性的增强和血小板聚集。除此之外,氯吡格雷副作用较小,通过口服用药起效更快,从用药的第一天就能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其作用为降低血浆中血清脂蛋白和胆固醇浓度,并且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能够有效地起到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抗炎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

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具体临床疗效的观察,通过对比常规治疗和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发现后者更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控制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茹萍,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6):36-38

[2]殷淑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7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4):54-56

[3]潘俊泰,李海成,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2(2):24-25

上一篇:曲美他嗪联合三磷酸腺苷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功能... 下一篇:90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