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

时间:2022-07-10 10:21:03

90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对我院90例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展开研究,按照年龄划分为两组,对各组的临床特点开展分析与比较。

结果:75-91岁患者以心功能Ⅲ、Ⅳ级较多,而61-74岁患者Ⅱ级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咳嗽、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及心源性休克等非典型临床表现逐渐升高;年龄越大,预后效果越差,易出现并发症。

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临床表现逐渐缺乏典型特征,治疗关键是诊断的及时性,确诊后积极开展治疗,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力衰竭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7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26-02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心力衰竭在人群中患病率为1.5%-5.6%,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渐增高,65-75岁比45-60岁多4倍,≥75岁多10倍[1],心力衰竭已逐渐成为老年人患病住院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展开分析研究,观察病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9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75.3±10.4)岁。冠心病49例,肺源性心脏病1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脏病5例。其中,61-74岁年龄段患者43例,75-91岁年龄段患者47例。

1.2方法。对患者开展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色多普勒等多种检查,并检测血尿常规、血液生化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一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开展床旁心电图检测,均诊断为心力衰竭。按照NYHA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患者46例,占比51.11%;Ⅲ级患者29例,占比32.22%;Ⅳ级患者15,占比16.67%。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

2结果

2.1心功能结果。通过患者临床表现特点详见表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检查结果与心力衰竭程度均有所差异,其中,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心功能Ⅲ、Ⅳ级的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症状表现。两个年龄段老年患者对比结果如表2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呼吸困难等典型临床表现逐渐减少,而咳嗽、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及心源性休克等非典型临床表现逐渐升高。

2.3并发症表现。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并发症表现详见表3,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逐渐严重。

3讨论

有报道称,年龄是心力衰竭最主要得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增加,从而提示高龄患者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储备功能较差,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诱发心力衰竭[2]。本次研究中,75岁以上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占大部分,而74岁以下患者则集中心功能Ⅱ级中,Ⅲ、Ⅳ级较少。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肺水肿、疲乏和运动耐量降低,年龄≥80岁患者心力衰竭的非典型症状发生率增加[3]。本次研究中显示年龄≥75的患者在咳嗽、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非典型症状明显高于74岁以内患者。

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的特点为:①多种病因共存,相互协同导致心力衰竭;②心脏老化与诸多因素共存;③老年发病率高,病情不稳定,反复发作;④对治疗依从性差[4]。本次研究中老年患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肺功能、脑栓塞及消化系统的并发症。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情况,严格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临床表现逐渐缺乏典型特征,并且心力衰竭一旦出现,一般程度比较严重,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关键是诊断的及时性,确诊后积极开展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维杰,李微,李瑾.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1(6):77-79

[2]周莉华,张志清,康林,刘德林.老年心力衰竭186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药导报,2008(19):56-58

[3]李小鹰.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步骤[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94

[4]王士雯.开展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4):244-245

上一篇: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 下一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雾化吸入治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