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

时间:2022-07-12 12:29:09

浅析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理念的兴起及成熟,法律逐渐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出提高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法律素养;对策

【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282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104-1.5

200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的重要性。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理念的兴起及成熟,法律逐渐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现如今已进入到“六五”普法的全面实施阶段,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越来越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违反校规校级的学生,辅导员们都希望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自觉自愿的改正。同时,辅导员也愿意原谅学生的无心之失,并且相信经过自己的教育,他们会幡然醒悟,并以此为戒,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教育和引导是高校辅导员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是假设人性为善的理论基础上的。基于这样的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有瑕疵的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恢复善的本性。所以教育的方式多是温和的、渐进的、美好的。

但在实践中,单纯的教育和引导无法获得原本美好的愿望,经辅导员们耐心的谈话和教育,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知错就改,甚至一错再错。缺少责任承担的温和式教育,无法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而教育和引导并不能免除学生因违反相关行为规范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和责任。部分法学家认为,法律的发展和成熟则是建立在人性为恶的理论基础上的,正是因为人生而存在一些劣根性,由于人性的自私、贪婪而引发人人自危的社会状态,需要人与人之间达成契约,利用契约协议进行约束和规范,在制度允许的框架内,每个人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个人的权利才不会因为过度行使而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良好秩序。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法律似乎是一对矛盾体,教育强调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善良和美好的道德品格达到与受教育者共鸣的目的,而法律则更强调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温和与尖锐的碰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单纯依靠哪一种方式都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辅导员如何转变工作方式,将法律意识逐步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法律思维的培养与运用,为高校思想正政治工作开辟了另一条途径。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据不同思维模式和评价体系,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我们遇到问题需要依靠法律进行解决时,就要运用法律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式。

(一)尊重学生权利

任何一部法律制度的制定和运用都是以公民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所以辅导员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保障。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行为而否定其所应享有的权益,学生的基本基本权利,例如受教育权、人身权都不能够任意剥夺。对学生基本尊重是平等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要做到基本的尊重,辅导员对待不同的学生也要到同样的尊重,不能受个人的特权影响对基本事实的判断。

(二)寻找制度依据

辅导员对学生做出任何消极评价,都要依据相应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是否构成对法律法规或学校章程的违反,违反了哪项规定,情节是否严重,要受到何种制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来源于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不能凭空想象,不能掺杂过多的情感因素,更不能随意使用自由裁量的权利。在思考和需求答案的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制度,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三)搜集相关证据

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时,要擅于搜集相关证据,证据应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依据已有证据最大限度的还原客观事实,但作为中立的裁判者,我们永远也无法寻找真正的客观事实,我们只能依据现有的法律事实和常识,推断和认定已存在的法律事实。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讲究证据,以证据来服人,以证据来解决问题。

(四)重视程序正义

法律思维的另一特点就是追求程序正义。只有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依照相关的法律程序,履行相应的义务,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结果正义。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条件,如果不重视程序,那么结果必然是非正义的。例如,辅导员在认定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的情况下,在给予处分之前,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辩解,告知学生的权利义务,必要时可以主张申诉,并且要针对给予处分所依据的规定说明理由。在履行完这一系列的程序后,处分结果才有可能是正义的。

三、培养辅导员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养成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最根本的就是加强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普及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法律制度。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辅导员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应具备关注社会发展,前沿问题,形成相对完善且不断更新的法律专业知识。

(二)培养在学生工作中妥善处理好法律问题的能力

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当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就可以依据法律进行处理。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学生之间矛盾冲突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很多都涉及法律问题,在处理这些冲突的时候,就要考验辅导员运用法律知识妥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学法、知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法,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实践是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所以辅导员要不断培养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积极养成“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法律素养不应局限于理论和制度层面,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是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更高要求。在方法层面,辅导员要学会运用法律视角和法律逻辑观察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应具有清晰的法律意识,掌握适合的法律方法。充分了解法律事实、搜集相关证据、寻找法律依据、注重程序正义、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做出适合的处理结果。通过法律思维方式克服“人治”的管理缺陷。

综上所述,培养辅导员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公平、公正地处理大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大学生涉嫌违法行为,有利于和谐、正义的校园法治氛围的营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正义,依法律思维处理问题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中讨论,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和主张,最终构建高校内的基本秩序,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时明早.论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构建[J].教育评论,2012(1).

[2]张开芬,周怡.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法律素质的构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4).

[3]李军海、田原.论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质[J].延边党校学报,2012(4).

[4]李章科,何定.教师法律素质刍议[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3).

[5]陈大兴: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行为的法律失范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

【作者简介】陈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刘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上一篇:基于协作式的计算机网络在线虚拟实训平台的构... 下一篇:提高校长培训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