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立学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时间:2022-05-26 04:56:42

浅谈独立学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与传统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区别性,为培养学生品格、辅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强化其学习的自主能力,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良好成长和全面发展,独立学院当设立导师制,并逐渐形成"以导师辅导为引领,学生教育为主旨,学院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办学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导师制;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G6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2年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科研项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zyzd201208。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学校将开设的课程以及讲座面向全校学生,供学生自由选取课程。"[1]这一做法实现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此成功的教学模式至19世纪末先后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些美国学校运用到本科教育制教学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导师制'的运用则要追溯到20世纪,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时浙大最先采用了这一制度,施行后,浙江大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自1999年起独立学院应教育发展潮流开始创办,到2004年,各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心在硬件建设,在生存性拓展。时至今日,独立学院发展已经从基础发展过度到竞争力提升。任何教育都应因材施教,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传统高校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区别性,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考的重心。笔者认为"导师制"的介入能较好解决这一矛盾,要通过设置导师借以发掘学生身上的不同特质,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在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的诸多方面进行引导,最终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下市场所需求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并重的新型优质人才。

学习层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无需回避的是,独立学院入学起点相对较低(低于二本线40-60分),较低的入学起点背后所体现的是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存有不足的事实。据我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61.47%的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学习热情欠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律性差、自觉性不强的问题。"教育当以人为本,而导师制的介入能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微观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导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在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展开课程专业辅导,拟定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构建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办学模式不仅能逐步完善教学体系,提升独立学院的办学品质,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喂着吃"、"灌着读"的缺陷,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促进素质教育的纵向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的看到,尽管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专业技能略有欠缺,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其自主选择性、可塑性、创造力还是具有很强的优势。具体表现就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活动参与意识大都很强,具有发散性思维,兴趣爱好广泛,在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英语口语、演讲写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也正是如此,诸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是只单纯培养学术研究、科研探索的学术性学者型人才,而是更重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对接。而导师制的施行能较好的达成目标,指导老师可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技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理论丰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去验证理论,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思维的横向和知识的纵向上更灵活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充分确保对学生突出才华的呵护与培植,为塑造21世纪复合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生活层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与公办的本科制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收费相对较高。较高的收费标准让独立学院学生的构成在经济层面表现了相对的集中性。据统计,独立学院学生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超过65%。换言之,来自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状况都相对较好,成长在相对顺境的环境中,独立学院学生缺乏苦难教育与挫折教育。"由于习惯于家庭的溺爱和庇护,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对于社会交往的全局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看待和处理事物上总是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往往体现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却由于过于注重自我表现和自我情绪的表达,以及性格上的强烈个人主义和排他性使然让他们忽视了周遭人的建议与意见。"[4]例如,在参与一些团体性活动时,他们会把焦点放在展示和表现自身的潜力和魅力上,有时忽略了团队的整体协作,引起团队的不和谐,招致其他人的不满和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就上述观点从生活层面上而言,独立学院建立导师制是很必要的,学院可以利用导师为突破口,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及时的关注学生的状况,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对于一些在交际交往方面表现的特殊的同学进行心理上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寻求正确的交友法则,减少在人际和社会交往的摩擦,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班级和,这样不仅能有利于班级建设,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不强,一旦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难以自拔。大多独立学院学生在刚刚结束繁忙、紧张的高中学习,对于大学这种闲适自由的生活还不是很能接受,不能一下子从原来紧绷的状态中释放出来,所以他们在初涉大学生活时,总是觉得很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大一学生因为害怕面对新的环境,而选择每天"宅"在寝室与电脑为伍来消磨时光,渐渐地迷上了网络,有的甚至是通宵达旦黑白颠倒,每天沉迷于电脑桌前荒废了学业不说,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也因此被打乱,久而久之变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就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导师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观察针对学生的生活习性制定相关的辅助措施,例如,引导学生参与学院的各项组织,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无暇于网络游戏,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活跃气氛和氛围,领略到大学所散发出的青春正能量,融入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温馨,让他们不觉得孤单和寂寞,在学校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大一这个迷茫的时期,摆脱对于大学生活的恐惧,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思想层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刚步入大学生涯时内心是充斥着复杂的情绪。他们不仅为自己因为高考中失利而要进入比普通本科生花费较高的独立学院而感到挫败与不甘,还为独立院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不如公办制本科院校而担心以后就业时用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独立院校的学生有所偏见,害怕自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感到悲观。在内心充满种种着忧思的同时,他们却又十分渴望脱离原来熟悉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活,憧憬大学校园生活,渴望接触新的生活圈,结交新的朋友,希望能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组织中,寻找展现自己的契机和塑造自我的机会,进入独立学院无可厚非为提供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平台。学院建立导师制,不仅可以为那些刚进入大一没有调整好心理状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让他们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帮助他们走出心灵上的桎梏,鼓励他们多多参与社团文化活动和一些志愿活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挖掘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更多的去了解接触大学校园文化,引导他们找寻自己的理想目标。

独立学院学生具有和而不同的特质,他们具有敏感的情丝,对于周遭的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不同,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们情感细腻,心理状态却不稳定在处事方面往往比较极端,常常会因为一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在情绪容易受到波动,遇到一些事情往往碍于自己的面子容易因为一时冲动做出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伤害的事情。他们的敏感和情感上的细腻这些特质,更需要学院在学生身上投入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注,例如像是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机制,解决同学们思想、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心理问题,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去了解他们给予他们关怀,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刻体会他们的所想所思,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负面情绪。

"'导师制'的衍生已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它伴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始终为理论界所关注,推行'导师制'是全面推进教育由专注教学质量制度转为注重教育实效发展的必然选择。"[5]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特点和新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独立学院导师制,能指帮助学生适应由高中应试教育向大学自主教育的转变;能培养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兴趣爱好;能对他们的就业、择业进行深刻的指导;能让他们在大学生涯形成自己独立看待事物与处理事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加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探究意识和学术意识......所有这些都深刻昭示,导师制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增强办学能力,改进办学理念,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同步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杜智萍.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六期.P51

[2]《江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般)》王绍娟,周西安,倪鸿燕..江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般).2006年7月第28卷第三期.P59

[3]《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唐耀华.高等论坛.2005年6月第三期.P10

[4]《透视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陈福刚,谢述玲.教育科学理论研究.P197

[5]《建立本生导师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白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一期.P76

上一篇: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