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神往 无尽的回味

时间:2022-07-12 11:24:42

那晚独自一人乘着皎洁的月色,伴着和煦的晚风漫步于綦河岸边。忽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四下寻看,噢,原来是豆花香。是呀,好久都没有闻到如此的清香,更没有尝过这样的好豆了。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社戏》,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每个人都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有着美好的回忆。少儿时代是纯真的,但人必定要走向成人,人性的纯真虽是令人神往的,但人性毕竟不能摆脱社会性的复杂、繁复、沉重、压抑而单独存在。马克思在论述希腊神话时曾经说过:“人不能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人不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用童年时代的纯真来要求自己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着实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四时代”是“人的文学”的时代,鲁迅在用他那如椽重笔抨击社会对人的损害、麻醉、压迫之时,也写出了自己对美好人性的神往,《社戏》就是如此。在这篇文章中,人的本性在远离社会中心的地方体现得最为纯粹,《社戏》正是在这些地方展开了充分的描写:

首先是纯真的少儿阶段。少儿未入社会,没有接触成人的世界,所以人的天性往往得以保存。《社戏》通篇以少儿作为主人公,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当“我”为没看成戏而闷闷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写孩子们出发时开船的神速,返回时“和开船时一样踊跃”;写孩子们那因无功利不世俗而得以轻松自由的心态,都是成人在功利的世俗生活中久违了的。

其次是民风淳朴的乡村。这里由于较少受到社会规范的束缚、污染,人的本性得以留存。在《社戏》中,作者写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封建礼教还没有波及到这里,“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因此,淳朴的人性,自在的生存,让饱受社会藩篱之苦的人们感动。

最后是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鲁迅在与社会左冲右突“横站”的紧张战斗中,极少游览自然风光,他曾感叹地说过:“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我们读《社戏》时,你却会深深体会到鲁迅对自然美敏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如:看戏的途中和归航途中的景色。作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描绘,调动多种感觉: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为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用烘托手法间接表现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运用比喻,化静为动,直接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社戏》一文,让我体会到了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以及纯真的情谊;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留恋;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我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优秀文化会传承得更好。文中描绘的美好童年生活、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一定会激起我们的向往之情。愿我们永葆赤子之心,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农村课外阅读 下一篇:浅谈语言变异现象的原因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