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童谣

时间:2022-03-31 06:22:23

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丰富的,魅力无穷的童谣。

印象中第一个有记忆的童谣是“七扎牙,九爬爬,十个月会叫大大”。我小的时候还没有现在众多的千奇百怪的所谓育儿经,养育孩子的经验大都是一代一代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传承下去的。孩子七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长出牙齿,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根据孩子的不同当然也会有例外。但“七扎金,八扎银”“七扎穷,八扎富,十个月扎牙是财主”却又赋予了孩子扎牙这一自然现象以丰富的内涵,表现了大人对孩子身体健康和未来生活质量的关注。孩子长到九个月大开始能爬行,如果谁家的孩子这时候还不会爬,心里会着急的。可惜现在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连爬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十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学说话,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大大”比“爸爸”发音更容易,中国有的地方称父亲为“大”,也是一个佐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大人孩子时常会有挨饿的情况。记得那时姐姐驮着我,和其他几个带弟弟妹妹的女孩子,一边哄着颠着哭闹的我们,一边唱着,“卖馍的,咋不来,小宝饿得起不来”。挨饿盼吃的孩子心中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和希冀,每当听到天空偶尔出现的飞机的轰鸣,便会动情的唱:“飞机飞机来接我,我上北京吃白馍”。

夏日的晚上,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一群孩子在生产队的圩场上围坐成一个圆圈,一只手数着自己的两只脚丫子,齐声动情的唱,“盘呀盘盘脚,亚拉葫芦水陀螺;陀螺北,陀螺南;南地里,种荞麦,荞麦开花一趟白;猪蹄子,毛辣子,小花脚,蜷蹄子”。如果最后手落在那只脚上,就把哪只脚收回蜷起来。

智慧总是随着年龄在增长,大点的孩子开始为玩耍逗趣、赌气。几个孩子在一起比赛看谁憋气时间长,“碗茬碗茬对碗茬,看哪个老鳖先露牙”。一个孩子遭到大伙的冷落,心中气不过,独自发泄,“你不跟俺玩,俺跟火车玩;火车一冒烟,把你冲上天”。

“俺俩好,俺俩好,俺俩对钱买手表。你戴戴,我戴戴,你是地主老太太。”年幼的孩子并不懂得地主、富农、贫农……这些称呼意味着什么。但是从书本上、电影上看到的地主、地主婆的形象,总是让人痛恨的。他们似乎就是代表着压迫、剥削,代表着为富不仁。可是内心深处,又很羡慕他们的生活。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羡慕嫉妒恨。

谁家娶了新娘子,大家都去看。如果新娘子身材娇小玲珑,大家就会背着甚至当着新娘子唱:“小板凳,洼洼腰,娶个媳妇没多高。在屋里,老鼠咬;在外头,老鹰叼;到河边去洗屎布,跟癞癞猴子(癞蛤蟆)摔一跤。”因为都是孩子,童言无忌。所以大人们,包括新娘子本人也只是觉得好玩,全不当回事,更不会因此生气。

夏天到了,沟塘成了大孩子们天然的泳池,人多的时候,兴致也来了。大家就分成两拨,一拨在沟塘这边,一拨在沟塘那边,互相比赛扎猛子(潜泳)。“小磨子,一只眼,那头当兵让俺拣。拣谁个?拣当兵!当兵没留胡子,拣那半截老头子!”然后同时扎猛子到对岸,中途被对方抓住的,就成了对方的兵。男孩子们对当兵天生就很憧憬。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因为过年不仅可以吃鱼肉、吃白馍,几乎每人还可以满足一个小小的心愿。“过祭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要个红樱子,老妈要个缵叉子”。过年还会唱戏,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唱戏的时候接亲戚、邀朋友,特别的热闹。孩子有时就成了逗乐的对象。“拉大锯,扯大锯,姥娘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你可去?不去不去也个屁!”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就难以相处得很和谐。这不,家里最小的女儿要出嫁了,女儿是母亲贴身的小棉袄,女儿又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做父母的自然舍不得女儿。可是作为嫂子,却暗暗的开心,讨厌的小姑子终于要出嫁了,以后再回娘家,可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什么都由她说了算了吧!“小花鸡,上磨盘,闺女走了咋过年?爹也哭,娘也哭,嫂子喜欢得拍屁股”。

几十年过去了,已经很难再听到这些妙趣横生,又充满着民俗风情的童谣了。但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却永远也不会忘记陪伴着自己长大的,给自己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的宝贵文化。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职高语文教学探索 下一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