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圣外王”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12 10:09:56

浅析“内圣外王”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曾对不间断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做出过重要贡献,一直到今天它对我们培育良好的个人修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础上,挖掘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实现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内圣外王”思想;和谐社会;仁;礼

张岱年曾指出:“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全面鄙弃本民族的传统,这是民族自卑的奴性思想的表现”,“内圣外王”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是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设计,“内圣”就是指如何做人,在道德上、精神上完善自己;同时还要“外王”,古人将这样的人生道路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运用“内圣外王”思想中蕴涵的合理的、有永久价值的部分,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内圣外王”对实现自身和谐的积极作用

以“三纲八目”为切入点,针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自觉将其运用到提高自我修养中,有利于实现自身和谐。“三纲八目”中的“格物、致知”是一种求知过程,在具体的修养方法上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每个人通过自身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合理的兴趣结构,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具有了一定的判断、分析和自主能力,为树立人生理想与追求提供理性基础。“诚意、正心、实现自我”是一种修身原则,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及永恒的价值,简单说就是端正人生态度,即每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另外,“止于至善”是指人应该懂得自己应该处于什么有利的位置,以便于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境地。“三纲八目”的“内圣”之道是为维护君主利益和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服务的,虽然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三纲八目”的精神实质,即强调个人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有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人,贡献与社会,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政治良好秩序。

二、“内圣外王”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积极作用

“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孔子强调不仅要以“仁”待人,而且要以“仁”待物,既要“爱人”,也要“爱物”,对生灵万物一律友爱对待。他对待生态伦理的思想突破了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的范畴,深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从“天人合一”使之与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相协调一致。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内在的,每个人通过学习和体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生态规律,从内心深处明白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注意在社会的发展中对自然的正常索取,明白“仁”的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自觉地以仁、义、礼等道德规范指导行动的有知识的人;外在的,每个人通过格物致知,在实践中借鉴儒家的“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精神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天地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有利于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改造天地自然万物,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利于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兼顾自然的利益及自然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避免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行为,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开发保护之间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内圣外王”对实现人与人和谐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可以以儒家的“仁爱”,“宽容”,“和为贵”,“忠恕之道”思想作为借鉴,协调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和谐观,在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普遍意义。儒家把“仁爱”看作社会和谐的根本,主张“爱人”,就是要求人们不仅能够理解别人,懂得别人,而且可以从对方的立场、情感和利害关系等方面考虑问题,把喜欢别人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自修,即“立己”、“成己”,通过自我克制和自我超越提升并完善自己的道德,树立积极、乐观、自强有为的人生态度和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而且“内圣外王”就是立己才能立人,修己才能修人。每个独立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只有做到以身作则,才更有说服力,进而带动周围人互助学习,改善不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有利于使每个人与现代人道主义相结合,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人相处产生的摩擦,创立一个以爱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的社会大环境。有助于遏制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无限膨胀,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增加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和谐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更需要通过道德建设即“内圣”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四、“内圣外王”对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细胞,个人影响社会,如果人人修身,则社会和平;社会又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影响社会,如果每一个家庭和睦,则社会和平。也就是说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己成物”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这为实现人与社会和谐,进而实现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矫正现代人过于自私自利的心理,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于我们本着“仁者爱人”、“博施济众”的精神,关心他人,与人为善,把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当作人生最崇高的事业和最大的幸福,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有序发展。另外,“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这种忧患意识是一种爱国情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捍卫民族尊严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优秀品质。思想上的忧患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奉献精神,树立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利于人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主动地把个人与社会、权力与义务联系起来,这样,无论是在国家强盛时期还是在危难时期,都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人们处处以大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团结统一、关心他人、爱护群体的高尚品质。

总之,“内圣外王”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理想,它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在生活中实现修、齐、治、平。我们应该对“内圣外王”思想批判地继承,重新解读与反思“内圣外王”思想,以个人所学和所养安顿自身,在处世中践履以及在与他人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实现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7~98

[2]陈宇宙.论儒家的圣人崇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冲突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朱宝信.“内圣外王”与天人和谐层次的动态跃迁[J].齐鲁学刊.1993(2)

[4]巴文泽,王珍.论孔子仁学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10(1)

[5]刘冬洁,黄琳庆.“内圣外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J].学理论.2010

[6]孔丘.论语[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孟轲.孟子[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8]赖功欧.东方哲学经典命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

上一篇: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建筑设计与规划探讨 下一篇: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