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放购物券的经济效应分析

时间:2022-07-12 09:41:38

在中国发放购物券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发放购物券是刺激消费和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笔者首先从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现状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得出在我国发放购物券能够起到刺激消费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的结论,通过分析在中国发放购物券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在我国发放购物券的建议。

【关键词】购物券;刺激消费;服务业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要求的第一点就包括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而且“消费”已被列为促进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之首,可以看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刺激消费的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要改变我国长期靠投资和净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外,还包含要改变不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其中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就是重点之一。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和目标下,发放购物券能起到刺激消费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尽管消极影响确实存在,但如果设计合理,还是一种可供政府参考采用的财政支出方式。

二、对我国“消费不足”现状和前景的分析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由可以看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在经济学上,“消费不足”是指消费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即C占Yd的比重偏低,通俗来说就是“有钱而不消费”。

进入本世纪以来,储蓄、投资都处于高位,与之相对,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目前只有不足40%,属于“消费不足”;与之相对,我国国民收入的投资率和储蓄率明显偏高。②因此,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应想办法让居民将一部分用于储蓄的收入转做消费。但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中国人不想消费,而是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让中国人不敢消费,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已成为困扰国人的“新三座大山”。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解决人们“后顾之忧”方面的努力:医改、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都是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改革,但这些项目的完善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消费不足”的状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购物券的发放,会对居民消费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从而提升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文会具体分析成因。

三、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

“十二五”规划中第四篇为“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单独一篇内容来规划,并规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③。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就是在“十一五”时期完成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可以预计,下一阶段国家必然会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将服务业的运营流程简单概括为“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国家政策上的鼓励,主要是落实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在消费环节,国家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就少了很多。而一种产业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落脚点还是在生产的产品能够被消费。因此,如果能在消费环节增加一些鼓励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备选方案,无疑对国家全面多环节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四、购物券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购物券的拉动效应和乘数效应

购物券的发放具有拉动效应和乘数效应。这是因为购物券的发放可以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并对人们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一种购物券,除了刺激与本种类产品相关的消费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综合带动作用。人们用购物券不但可以购买日常的普通用品,而且很多人愿意在使用购物券的基础上自己再补贴一定的资金购买以前因价格过高而支付不起的其他商品,甚至是奢侈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消费范围。也就是说发放一元钱的购物券可以产生远远大于一元钱的消费欲望。例如,台湾于2008年底发放了829亿新台币的购物券,此举通过刺激消费约提升全地区GDP的0.64个百分点。这就是购物券的拉动效应。

再来谈谈购物券的乘数效应,政府发放购物券,可以看做政府的一项转移支付TR。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

求导数可得:TR’④

发放购物券相当于增加了政府转移支付,由上述推倒式可知发放购物券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具有乘数作用。劳动者使用购物券进行消费,导致某类商品的市场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上产规模,在无形之中就大大地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

(二)购物券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发放购物券,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但是购物券一般具有指向性,这部分增加的收入只能用于某些商品的消费,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发放购物券的行为看做降低了某类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导致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变化。

在图1中,我们假定X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预算线变得更加平坦(AC――AE)。消费者的初始选择为,最终选择为。因此,由于价格的下降引起的需求变动的总效应为。

我们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分两个阶段发生的:一是预算线的斜率变动(的价格下降)而效用保持不变;而是斜率保持不变而购买力发生变动的情况。

第一种变动使得预算线由AC变动为BD,均衡点由移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替代效应: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调整货币收入,同时增加了相对便宜商品的购买量(商品)而减少了相对昂贵的商品购买量(商品)。

在这一变动过程中,消费者的货币调整为:

即在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下,节省了货币支出。

第二种移动:价格调整的第二阶段被称为收入效应――在相对价格保持不变而收入变动时发生的移动。

我们只要使消费者的收入由增加到而使价格保持在下降水平不变。在途中,这种变化是从移动到。在这个过程中,既然只有收入的变化而价格不变,所以把这一过程引起的需求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

因此,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总效应(总需求的变动)为:

价格变动的总效应(总需求的变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购物券是政府发给居民的一种只可以在购物时使用,不能转作他用的“专项货币”。如图1分析,在购物券可以作为代金券使用的范围内,增加了购物券使用者实际收入、降低了对某项商品的实际消费支出,即在发行购物券之前,花同样的成本可以得到相同收益或效用的支出项目,发行购物券可以让在购物券使用范围内的消费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包括不在购物券使用范围内的消费项目、投资、储蓄等)更便宜,产生收入效应和“支出结构上的替代效应”。这样,在收入效应和“支出结构上的替代效应”影响下,人们就会改变原有的支出结构,使支出重心向在购物券使用范围内的支出项目转移。

(三)购物券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效应

如果针对某个产业的产品发放购物券,对于促进这个产业产品的消费,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原因如下:对某个产业的产品,比如国家为了促进服务业中税务中介行业的发展,可以给企业发放能享受到税务中介服务的购物券,企业去税务中介购买相应服务时,可以用购物券抵掉一部分甚至全部服务费用,购物券抵免的费用由政府负担。这样不但能能通过上文分析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增加企业购买税务中介服务的消费倾向,还通过政府这个信誉度最高的机构对税务中介业进行广告推销,促使企业去购买税收中介的服务,并提高企业对这个行业的认知程度,而且企业通过与税务中介经过一次合作后,在合作愉快的情况下,可能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这样购物券又对企业与税收中介起到了通过业务来往“牵线搭桥”的作用。同样道理可以推及到服务业的其他类别甚至众多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

五、发放购物券的消极作用分析

以上分析说明,购物券的确能对刺激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起到“强心剂”的作用,但从长期来分析,购物券也有其弊端。

(一)购物券的流通或使用不力会导致作用失效

购物券的作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是否充分和能否在市场上进行有效地流通。如果使用或流通不充分,那么发放购物券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反而虚耗财政支出,弄巧成拙。

(二)购物券的发放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风险

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都呈现出赤字状态,而政府如果有发放购物券的意图,必须有一部分财政资金专门用于这项工作。但迫于财政赤字的压力,可能会直接发放购物券投入市场,相当于地方政府凭空创造的“准纸币”,明显违背了货币发行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属于地方政府私自涉足于货币发行领域,其涉嫌违规的性质相当严重。⑤这也极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六、在我国发放购物券的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发放购物券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笔者认为购物券能够起到拉动消费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但需要建立在将消极作用产生可能性尽量降低的前提下,否则得不偿失。建议政府如果考虑发放购物券,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即“促流通,严监管”。

(一)尽量保证购物券的流通和使用充分

首先,要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设计购物券。不同时间、不同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本地居民有巨大消费潜力可激发,或者本地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在政府稍加扶持就很可能迅速发展且生产产品预计会受到广泛欢迎的情况下,购物券可能会更加相对充分地流通和使用,购物券的发放也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要保证购物券涉及商品或服务的质量。购物券在发放后,会跟某些行业的商品或者服务捆绑,如果与购物券相关的产品质量低下,不但会让政府信用下降,而且购物券旨在促进发展的行业生产的产品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大大下降,这时候发放购物券反而起到了负作用,也绝不会得到充分地流通和使用。

(二)加强购物券发放的监管力度,避免发生通货膨胀

由于购物券具有准货币性质,建议由央行统一监管购物券的发行:应由地方政府向央行提出申请,并存入等额的财政资金,经央行审核后,在不影响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批准并授权地方政府发行或者由央行直接发放,从而有效降低通货膨胀风险。央行在审批时要严格依法进行,重点审查是否存在涉嫌地方保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⑥

注释:

①其中,Yd代表居民可支配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S代表居民储蓄;Co代表固定消费额;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TR代表政府转移支付金额;t代表征收的税率。

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9》。

③摘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④其中,Yd代表居民可支配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S代表居民储蓄;Co代表固定消费额;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TR代表政府转移支付金额;t代表征收的税率。

⑤马红漫.消费券的作用不宜被夸大[N].市场报,2009-02-16.

⑥孟莉.论消费券发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商贸,2010(16).

参考文献

[1]王淼.消费券:“四两拨千斤”[J].现代商业银行,2009(4).

[2]靳箐.消费券与刺激消费[J].中国财政,2009(5).

[3]刘群燕.消费券的经济效用探究及发放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0(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中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 下一篇: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