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12 09:00:45

浅析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速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朗读有利于保持注意力进行有效地阅读

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我们教师经常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但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来说,在默读中容易走神,开小差的,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默读只是“眼——脑”两种感官的运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思绪飞扬,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读则不同,它要经过“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清楚、准确、顺畅、生动的朗读要求下,学生会注意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叶圣陶说过:“文学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反复地朗读至背诵,能让书面的一切语言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里留下系统的影响。作品是作者借笔倾注自己的感悟与灵感。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的说法,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朗读者调足了全身的精力去读,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趣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易于理解,桐城文论家主张的“因声求气”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味文章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在早读课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学生会经由陌生到熟悉的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所谓温故而知新,在诵读中,也会不断有新的情感体验的获得。

三、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增加学生的勇气与自信心

现在有许多学生一提起语言表达题、即兴演讲、活动课,就愁眉不展,叫苦不迭。究其原因,主要不是缺乏生活素材,而是胸中无诗文。

诗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有声。”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最机地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

这种积累的东西,会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中学生正处在精力和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一些书,多记一些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读得多了,心中自然就有了文章。在写作与实践中反复加以应用,不断地强化。用得多了就熟能生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与交往中,熟练掌握积累的东西,敢于大声地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开口的勇气,增强自信。

四、朗读有利于陶冶情操,唤起审美情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汉语语音有它所特有的显著音乐性——声音悦耳、音调柔和、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抑扬顿挫。因此朗读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读好的文章可以领略世界气象万千的风光,可以体会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怀,可以抒发自己无限缠绵的幽情……读好的文章会让我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或豪情万丈遐想尽扬,或心驰神往激动万分,或如痴如醉回味无穷;读好的文章会让我们心荡肺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能从朗读活动中得到宝贵的教益,对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有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最基本、最有效、最实在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都要把朗读放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首位认真研讨、践行。

上一篇:让语文课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下一篇:夯实基础,便是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