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式”理论的政治辨析题解题教学策略

时间:2022-07-12 07:57:50

基于“支架式”理论的政治辨析题解题教学策略

【摘 要】辨析题是近几年政治中考的热门题型,但初中生在这类题型上往往失分较多。在中考复习中,运用“支架式”理论,分析题意、搭建支架、综合提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让学生理清思路,做好辨析题。

【关键词】中考政治 辨析题 支架式教学

辨析题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侧重考查学生的判断、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然而,初中生往往缺乏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考试中这类题型失分较多。对于学生而言,辨析题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辨”,即判断;二是“析”,即分析,理清思路。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两个难点搭建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辨析题的解题策略。

一、“支架式”理论概述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通俗地讲,“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现有水平)与在跟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搭建“支架”,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支架”的原意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这里的“支架”是指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建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能力增长时要撤去“支架”。

二、辨析题解题障碍分析

解题时,学生往往出现“答不全”的现象。通过与学生交流,我发现学生在解题时主要存在以下障碍:(1)审题能力较弱,对题干中所隐含的辨析点把握不准,造成“错辨”。如运用九年级相关知识评析“实现个人的成才梦想在于个人奋斗”这一观点时,很多学生将辨析点放在“奋斗”上,实际上这道题的辨析点在“个人”上,因为成才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因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2)缺少辩证思维,不能辩证分析题干中的观点,把辨析题做成了是非判断题。如有人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文化建设为中心”,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典型的“不科学”题型,但很多学生看不出题中的正确部分,会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3)答题时,不注意问题设问的角度。比如,评析“只要艰苦奋斗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学生没有看到运用“八年级‘复兴中华’相关知识”,而运用了九年级“艰苦奋斗”的知识。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障碍,一方面是知识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转型期,心智能力、思辨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基于“支架式”理论的辨析题解题教学策略

要做好辨析题,关键是要找到试题所考查的对应知识点,并进行分析。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就要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问题进行正误判断、具体分析、说明理由、得出结论。

1.分析题意,寻找“落脚点”。

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审读题意,找出问题的关键字词,概括出问题的中心;然后根据关键字词找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这样才能找到辨与析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同时也是支架搭建的起点。一般而言,“辨”是学生现有水平能做到的,在找出问题的落脚点后,学生能根据关键字词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描述判断的结果主要有“错误”“片面”“不科学”等。例如:运用八年级课本“复兴中华”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只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找出关键词“只要……就……”就能判断出观点是片面型。

2.搭建支架,构建“突破点”。

从辨析题的呈现形式来看,既有观点式也有情境式,且两种呈现形式都有“话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但是对学生而言,把“书外的话”和“书中的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搭建支架,构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仍然用这个例子,评析“只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先要让学生知道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哪些条件呢?题中讲到了艰苦奋斗,当然是要的,但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会学生联系课本知识,要真正实现民富国强,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航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可靠保证),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节约和保护资源,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等等。通过搭建支架,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就能联想并寻找到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

3.综合提炼,扣准“得分点”。

一般情况下,辨析题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论证正确、纠正错误、补充不足上。解答题目时,通过支架寻找出的书本上的知识点往往比较多,有些知识点与辨析的问题密切相关,有些知识点则与所辨析的问题关系不大,甚至无关。还是刚才的例子“只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条件我们找出了很多,是不是全要作答呢?我们题中涉及的艰苦奋斗是需要的条件之一,那原因呢?课本上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理由有很多,是不是都要写呢?怎样才能准确而迅速地找出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呢?这就需要及时撤出支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提炼,扣准“得分点”。此时这些知识点还比较凌乱,在逻辑上还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站得“高”一点,扣准问题的得分点。通过观察问题的设问角度,选择相关知识理清思路作答。对于观点里的合理成分要充分肯定;对于观点里欠妥的说法或错误的说法,要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对于观点里的片面性,要补充不足。

这道题中的设问角度是运用八年级“复兴中华”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那么指导学生作答时就要思考刚才的知识点中有哪些是“复兴中华”部分的,做好提炼,如要坚持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要节约和保护资源等等。

支架式课堂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支架”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的一种暂时性的、帮助学生发展自身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因此,支架的搭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探究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关于问题的认识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

[2]姚莉.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科技信息,2010(4).

[3]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刊,2005(12).

[4]林明尚.谈谈初中政治课堂的“支架式”教学[J].新课程(上),20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上一篇:教会学生如何打造作文亮点 下一篇:为了“对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