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本课堂 促进师生发展

时间:2022-07-12 06:34:36

建设生本课堂 促进师生发展

摘 要:文章从关注师生发展出发,通过对构建、实施、辐射“13334”式生本课堂理念与策略的阐述,说明生本课堂改变了教师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师生发展,推动了学校发展。

关键词:生本课堂;构建;实施;辐射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自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坚持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从课堂研究入手,改变教师落后的思想观念,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构建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教案的现状,强调接受式教学,构建教师组织、引导、点拨课堂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发展。

一、科学探究,构建生本课堂

依据课改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经过长期研究、探索,总结了“13334”生本课堂理念和策略,形成了高效生本课堂。

“1”即一个核心理念:课堂要为师生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3”即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3”即课堂“三双”评价目标:体现“双主”――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落实“双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凸显“双百”――学生100%参与,教师关注100%学生。

“3”即课堂“三段式”教学结构: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

课前参与:即课前对所学知识预习。学生通过自学、质疑,产生学习困惑,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源于学习需求,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

课中研讨:即课中交流预习收获,研讨学习困惑。学生在老师组织、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难释惑,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标。

课后延伸:即有效利用教材,拓展知识内涵,拓宽学生创新、实践的渠道,达到“资源整合,创新发展”的目的。

“4”即做好四件事情:

一是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为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解决认知困难,并生疑质疑,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根据学况预设教案,确定教学重难点。课前预习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探究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自学,解疑再生疑;继而小组合作学习,释疑解惑;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提升学习质量,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是拓展延伸学习。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挖掘教材内涵,设计多项训练,引导学生想象、创造、表现;延伸拓展学习把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结合,书本与实践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学知识、用知识、发现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课堂评价学习。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学习评价,形成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个人自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自省自新,培养观察、思维、判断、综合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扎实推进,实施生本课堂

依据以上生本课堂理念和策略,我们积极地探究实践以下方式。

1.组建机构,整章建制,有力保障实施生本课堂

为了确保生本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以特级教师、名优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小组,以学科为单位全员参与的实施小组;建立了在教育行政、科研部门指导下的校长室――语文、数学、术科研究室,各年级教研组――各教学班级四级管理网络;实施了教研组活动、班级教学活动、学生课内外活动,全程跟踪指导、评价、校正的管理体系,为生本课堂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校从改革传统的教师备课、作业设计批改、考试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本课堂实施的规章制度。在教学质量评价上改变了过去以考试成绩评价质量的做法,把考试、考核结合起来,重在考评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并实施了《教师教书育人质量评价制度》《生本课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制定并实施了《生本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改变过去教师以本为本,抄写教案,照本宣科的做法,把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的处理、教学资源整合拓展、教学精彩片段记录、教学反思及教育故事作为常规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制定并实施了《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有效教案评价细则》《教师教学日记评价奖励办法》。各项制度为教师实践生本课堂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准则,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科学、有序、高效。

2.更新观念,踏实践行,着力推进实施生本课堂

(1)引导教师研究课堂,建立生本教育思想。学校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出传统课堂弊端,弄清楚课堂要改变什么,课堂的核心价值和评价标准是什么,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通过学习、研究、感悟、内化,转变观念,提升思想水平。在这个环节中,学校采用现场诊断、个案剖析、专题辅导等方式实施名优先行,全体跟进,初步形成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架。这个环节的专家引领、集体研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为实践生本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教师积极践行生本课堂,创新课堂模式。思想观念要转变为实际行动很不容易。实践中,老师们都经历了迷茫失落痛苦抉择脱胎换骨的改变。备课就是最大的困难。传统的备课,教师只备教材,习惯于抄教参。生本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预设学习困难点。课堂上,教师要随时面对生成的问题,实施有效点拨、引导。为此,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讨、专家引领、名优示范、同伴互助,实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同时,学校提出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专业教师每天坚持学习教材,备实教案,撰写课改日记,以学习反思促进课改,以研究实践改变课堂,以探索创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身先士卒,争优创先,积极引领生本实施课堂

实施生本课堂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意识和行动。对此,学校要求课改领导小组、专家组全体成员在引领教师实践生本课堂过程中,用心、耐心、静心。用心指导教师形成生本课堂理念,转变行动,做好教师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全程观察、评价、指导工作;耐心帮助教师改变思想行动,正视教师的负性情绪反应,真心与教师同忧同喜,形成改造课堂的合力;静心于学校、课堂,听课要坐得住,研究要沉得下,实践要走在前,坚守理想,坚持行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方能引领全体教师实现生本课堂。

为了调动全体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学校开展了教研组“课程改革”创先争优评比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按照“教师自主学习、教研组专题学习、撰写课改日记”等内容,评价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情况;从“集体备课、组内研讨、承担研讨课”等方面评价教研组研究活动情况;按照“三段式”课堂结构及“三双”课堂评价要求,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教研组研究氛围、创建生本文化”等方面评价教研组课改环境。每个周末学校主要领导和学科组负责人按照评价细则对语文、数学、术科三个学科组创先争优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对困难的教师和教研组加大帮扶力度。这一活动引起老师们极大关注和全情投入,有效调动了全体教师课改积极性,增强了骨干引领,组内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推动了生本课堂的实施。

4.立足课堂,科学研究,课题带动,实施生本课堂

为了科学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难题,我校实施了科研带动课改计划。学校研究课题《关注学生发展构建生本课堂》申报了湖南省“十二五”课题研究计划。本课题旨在通过生本课堂理论、策略、环境研究,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生本课堂的构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生本”课题的研究对实施生本课堂起到了很好的引领、调试、带动作用。

三、加速发展辐射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加速了学校发展,加速了区域间课改的推进。

1.促进了师生发展

一是教师观念转变快,成长迅速。随着生本课堂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老师们摆正了自己位置,明确了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实际意义,积极为学生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老师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教师间合作、沟通、分享。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拓展延伸,加速了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一大批名优教师、教坛新秀在课改中脱颖而出。仅2011年一年,学校就有6位教师赴省参加赛课、说课比赛,4人获一等奖,80%的教师论文、反思、课例、故事发表在区级以上刊物。二是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发展喜人。如今崇实课堂,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超越,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促进了学校发展

生本课堂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管理科学化,教育教学人文化,环境设备现代化,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学校品位。2011年4月26日,张家界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全校65间教室同时开放,近300名校长深入到每间教室,每个课堂,听课、走课一个上午。校长们被开放的课堂、崭新的理念、师生精彩的表现折服。2011年5月份,学校又为本区教师提供全天候的课堂学习。仅2011年一年,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际友人的访问,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同行及本市区教师参观学习多次。学校《崇实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专刊》于《永定教育》成功出版,校刊《实者慧》创刊,两种期刊汇编了学校、教师、学生生本课堂研究成果近百篇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2011年8月《湖南教育》特稿《让学生理想飞扬》,真实记录了我校课改思想、策略和成果,很好地发挥了省课改样板学校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了课改发展。

建设生本课堂我们起步不久,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生本课堂理念、策略、环境,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体系,扩大成果,促进发展。

上一篇:果糖制剂对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 下一篇: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构建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