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份周刊

时间:2022-07-12 03:16:12

一个人和一份周刊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山东,第一次参加省里面的文学活动是一个报告文学创作座谈会。说是报告文学座谈会,参加人员却大都是小说、散文和诗歌方面或崭露头角或卓有成就的十几位作家。女作家只有一位,看上去像个未婚女青年,很年轻,很秀气。待稍稍熟悉,才知道她是来自德州的一位青年诗人,而且已经有孩子了。

三十年前,文学的气氛是什么概念?作家之间大都神交已久,而且文人相亲,猛丁见面便引以为朋友,交谈甚欢。一有闲暇就相互说创作,谈构思,议论最近走红的某个作品。某一天晚上,几个朋友闲聊的时候,这位来自德州的青年诗人说了一个细节:有一年她到乡下走亲戚,经常被一些半大不小的毛孩子围观、尾随。一次她至村外的河边洗衣服,正洗着,一块小石头落在了水里,水花溅洒了她的衣裳。她一扭头,发现是尾随过她的那些半大不小的男孩中的一个,见她扭头看他,那人赶紧窜了。她说她非常理解这些农村孩子的心理,淳朴、好奇,总想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就会恶作剧,甚至表现出小流氓的心态与举动……这样的观察与体验,令我十分佩服,女作家的观察就是细腻!这是一个能写和会写小说的人。她说的这个细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几年之后,我好像问过她,那个小男孩扔石子的小说你写了没有?你若不写,我可要用了呀!她说,我没写,你用吧!之后,我便由此生发开去,即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名字叫《学屋》。

那次座谈会之后,还分头搞了一次采风。有关部门向作协推荐了一些省里面的先进典型,让我们采写报告文学。不久,她即拿出了一篇名为《黄河上的竖琴》的作品。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写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设计者的,当时被认为是那次笔会上最好的作品——哦,她叫张慧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份名为《东方讯报》的报纸诞生了。有编辑来我家里约稿,说起该报的总编辑叫张慧萍,我遂向其打听,是来自德州的那位青年诗人吗?很漂亮、很有才气的一个女同志?编辑笑笑,说是她,不过她现在抽烟了,脾气也不小,我们都怕她!

我心下暗想,由一个颇有才情、很有文学修养、同时又有一点小个性的女同志办报纸,肯定错不了。我始终认为,一份报刊的风格,其实就是一个总编辑的风格。而报纸要生存、发展,肯定有一个打拼的过程,再温柔细腻的性格,也会变,甚至变得较为粗砺或粗犷!过几年刊物的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

之后,即断断续续地与《东方讯报》有了稿件上的联系,因为性格、性别及懒惰等原因,却始终不曾与她联系过,也始终没见过她。十五年前,随着报纸的逐步杂志化,《东方讯报》改为《齐鲁周刊》,我仍然断断续续地与之有着稿件上的联系,他们的编辑有什么新的想法或策划,偶尔会约我写点命题作文式的东西,我若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也都能按时交稿。

一个很难得到第一手新闻资讯和独家新闻的周刊,在强手如林的报海中,靠什么生存与发展?我的看法是,一靠观点,二靠活动。而在这两点上,我感觉《齐鲁周刊》真的是自信又自觉。比方他们不时地就会有诸多的新想法、新策划,而后即约有关人士撰写有关方面的文章,诸如“谁抛弃了济南”之类,凸现了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观点;比方他们每年都要搞一些大的有影响的活动,诸如“齐鲁精英人物风云榜”的评选等等。我最近一次见到张慧萍,就是一起接待名列“2011年齐鲁精英人物风云榜”榜首的莫言先生。她果然就抽烟,五六个人的小酒席,她和莫言及在下还互相交流着抽。她当时预言:莫言先生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果然,那一年的十月莫言即如愿以偿,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连同《东方讯报》的阶段,张慧萍在总编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对于个人,由于行政隶属的原因,没有更多更大的舞台让其施展才华,显得没什么“进步”;而对于一份周刊,则更易被其视为自己的作品或孩子,得到更多甚至全部的爱,也更能体现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比方它的高端与精致,特别专业、特别有文化味儿等等。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报刊是专业性很强的单位,千万不要仅从职务与级别上安排干部,还是“报人”或文人办报好一些,报纸同样需要去行政化!

(作者为著名作家,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乡村温柔》、《尴尬大全》和中短篇小说集《钓鱼台纪事》、《最后一个生产队》等。)

“我与《齐鲁周刊》”

征文启事

2014年9月1日,是《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华诞。

15年来,我们坚持独立品格,坚持品牌意识,从“关注国计民生,服务千家万户”到“批判、建设”见长;从“中产阶级文化读本”到“关注主流人群,关注精英人物”,秉承“有意义、有价值、有意思”之主旨,形成了周刊独特的文化沉淀,使其品牌个性深入人心。

我们坚信,文字是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彼此的心灵。

我们坚信,文字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能够更新我们的生活。虽然有时无力,有时慷慨,但无论前行或者驻足,我们都能感受到您的目光温度。

15年的成长历程,凝聚了我们的智慧和心血,也承载了您的支持和厚爱。为喜迎《齐鲁周刊》15周年华诞,即日起推出“我与《齐鲁周刊》”有奖征文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共同回味《齐鲁周刊》成长的点点滴滴。真诚希望您用您的文字或创意,描述15年来与《齐鲁周刊》温情的瞬间和难忘的记忆。

让我们重温《齐鲁周刊》一路走来的欢喜与感动;

让我们一起翘首《齐鲁周刊》明天的发展和灿烂。

征文要求每篇不超过1200字,围绕15年来与《齐鲁周刊》有关的人和事,可回顾往事,可追忆收获,可畅谈心得,本刊将择优发表。来

上一篇:化解交通“血栓”的智能出行 下一篇:三个农场主的田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