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时间:2022-07-12 03:12:17

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内容摘要】山西花馍是校本美术课程资源。文章就其进行可行性分析,而课堂实践取得的良好效果足以证明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了与国家统编教材的互补,而且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地方资源 山西花馍 校本课程

近几年,山西各地的美术教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些不足。从整体上看,山西地方美术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薄弱,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地方美术课程改革更有效的进行。山西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学依然存在方式方法陈旧的现状,依然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授课。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已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考试的压力,美术课被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副课”,因此开发地方校本美术课程更是天方夜谭。个别优秀的学校虽然实施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但由于教师认识薄弱、起步较晚、没有成功的案例经验等原因,使得开发校本美术课程工作举步维艰。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实施校本美术课程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首先,选择山西花馍作为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山西花馍具有适切性。花馍是民间礼仪庆典、岁时岁日中用面粉特意加工,精心装饰而成的一种富有意味的食品,具有日常相关性。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都有“制作花馍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大人在做花馍时,好奇的孩子会进行模仿,发挥想象随意捏制造型。因此,笔者认为,将花馍引入课堂教学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兴趣,对其创造力和审美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从制作材料上看,花馍保持了面粉的质地,可塑性强,捏制时信手随意,一团柔软的面泥任由作者扭来绕去,其制作手法多样,工具不同,施艺有别,产生的艺术效果也迥异,学生操作起来游刃有余。①从安全性来看,健康无害的制作材料是开展手工课的基础,制作花馍的材料是面泥,面粉较之于其他化学手工材料更加绿色安全。

第二,山西花馍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花馍不仅造型设计巧妙而且运色讲究,其图案大都从动植物形象攫取,造型洗练概括。例如捏一条张龙,在张开的口里嵌入一枚红枣,既能表现出龙张口后口腔呈凹形的效果,又同时对质地柔软的面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变形,设计巧妙合理。再如,在寒食节时,蒸制的花馍叫寒燕,又称子推燕,其大小如拳,尾巴用剪刀剪成,翅膀用梳子压制成,眼睛以豆类装饰,造型洗练概括,夸张突出燕子尾巴似剪刀的特点。这些造型独特的工艺品对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花馍设色以经典的民间色彩红、白、黄、绿为主,视觉上刺激感强烈,烘托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比如婚庆时的“喜馍”,最上层捏制象征爱情的素材,出蒸锅后再用食用色素施彩装扮,花样繁多、色彩艳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以及运色表现能力。

第三,山西花馍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山西花馍蕴含着山西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是造型优美的工艺品,还作为民俗的载体而存在着。比如寒燕,寓意了人们美好愿望,将寒燕分到孩子手里或插在树枝上,栩栩如生,似寒燕归来,告别漫长的冬季,迎接希望的春天。在各地表现孝道形式不一,山西人民在为家中的老人过寿时会蒸寿桃,以此来希望老人健康长寿。除此之外,花馍不仅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同时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愿。这种用以祭祀的花馍,常常画眼却不点睛,让人在浓艳的色彩中感到一丝阴郁的悲凉。将这种同时赋予民俗文化的工艺品融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和欢愉的艺术氛围中培养艺术情操,同时又起到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可谓寓教于乐。

其次,将山西花馍作为山西校本课程的内容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山西花馍作为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与这片土地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并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这些亲切熟悉的“面孔”无疑会产生认同,并引发共鸣,大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山西花馍有着特有的艺术形式,但随着老艺人的离去,传统技艺的遗失,许多民间艺术正处于不断消亡的边缘,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花馍引入课堂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学生在学习其造型美的同时,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深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将学习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传承民俗,弘扬传统文化,达到民族情感教育这一目的;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建立校本美术课程的成功经验,还可以为其他教师或同山西情况相似的地区抛砖引玉,以求挖掘更加成熟的开发模式与教学方法。

第二,课程实践与反思。为证明将花馍作为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以期对实践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笔者以太原市坞城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象,构建了课堂基本框架,并运用于“欣赏・述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三个板块。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主题,五课时完成。

第一主题:欣赏花馍。了解花馍的相关知识及制作方法,学习花馍艺术的特点和艺术形式,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交流、比较、分析,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逐步理解花馍的造型、装饰和色彩特点及文化内涵。

第二主题:临摹花馍。学生通过临摹现成花馍作品,进一步掌握制作花馍的技巧,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包括技法技巧、创意理念等全面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为下一步进行花馍创作提供了许多潜意识的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艺术创造。

第三主题:创作花馍。学生进行合理的花馍设计创作,在其已有的理论知识和临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其大胆创作,完成作业。

例如,案例一的课程名称为《美丽的花馍》,课程类型为“欣赏・述评”,教学课时为一课时,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为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山西花馍艺术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学会从造型、色彩、纹饰等方面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为欣赏、讨论花馍艺术,总结归纳花馍艺术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要了解花馍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唤醒其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为掌握花馍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和一般特点。教学难点为掌握花馍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学习材料为多媒体课件、美术资料袋和花馍作品若干。教学过程为课前准备――导入新课――欣赏花馍――讲授新知――作业布置。

同时,我们要进行课后反思:该课程设计科学规范、计划周详,有一定成效,是一项成功的美术课改实验。课程设计横跨“欣赏・述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三个领域,将“山西花馍”这一地方资源运用于教学中,融寓教于乐为一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在实践中也受益颇多。在第一主题欣赏课中,教师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花馍引入教学课堂,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还在学生头脑中累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教师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课堂内的交流、讨论、汇报等活动与课外体验性学习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对下一步的学习水到渠成。在第二主题临摹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进行差异性教学,对于动手力稍差的学生,可制作简单的作品。临摹过程中避免学生一味地追求还原参照物,而陷入单纯模仿的误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在原有具体造型基础上加入个人元素,提高作品的生动性。在学生“自评互评”阶段,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只从“像与不像”去评价,应相互汲取优点,为花馍艺术创作课奠定基础。在第三主题课创作课中,学生之前通过欣赏和临摹对花馍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新颖、生动的花馍艺术形式,课堂成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育家、学者陶行知曾提出:“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在国家统编教材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从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来看,将山西花馍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其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艺术知识实践技能,又寓教于乐,达到以美育促智育、以智育促发展的目的,把素质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

注释:

①洪琪,唐杰.美术教育资源[M].武汉: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58.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上一篇:VRP技术在3ds Max三维动画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水彩画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