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时间:2022-07-12 03:01:52

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逐步向纵深推进,当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在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味”与“生活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的许多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误区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60-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有十余年,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育技术不断得到了更新,以新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走出了循规蹈矩的“知识课堂”,形成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但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凸显,表现出种种误区,亟需加以解决。

一、创设情境泛滥 违背数学教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笔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课,执教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一幅动态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有9人发言了,还有学生举手要发言。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究竟是为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

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兔是每2只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作好必要的准备。

二、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不明确

我们都知道,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但现在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课堂上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异常亢奋的状态,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无法应对。看看下面许多老师经常用的这些做法可取吗?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无论答案是否完整,是否错误,教师都给予表扬。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

三是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得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这才是教学目的。

三、重“生活味”轻“数学味”

长此以往的数学课,特别是计算教学总是那样单调、枯燥,应用题教学则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

我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找规律”时,她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看上去这节课可谓是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数学。但是我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其实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荤菜和素菜);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再想办法搭配。人为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如此的数学课,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苍白与无力。

四、合作交流形式化 小组学习走过场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如下的镜头:

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当教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又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教师的号令则又再来一次“合作”。当教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面对数学教学实际存在的误区,应对当前的改革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问题症结并加以改正。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时也可切实避免各种可能的片面认识与做法上的绝对化,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上一篇:为培养终身读者,打造儿童化的阅读环境 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题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