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传统体育保护开发策略探析

时间:2022-07-12 02:18:53

阿昌族传统体育保护开发策略探析

【摘要】阿昌被誉为一个打刀的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打造、运输、贩卖、耍刀的文化。而传统的阿昌族体育文化还不止舞刀一项,伴随阿昌人的迁移,传统的体育文化推动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为向他民族文化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和平台。

【关键词】阿昌族 传统体育 传播 研究

一、引言

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学派认为:“混乱社会中一定存在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不能从现实社会中直接觉察到,必须依靠人类设定一种概念化模型才能被认识”。而这种所谓的概念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认知模式,追求这种理论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理论建构的过程。阿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制度性的文化,其中包含阿昌族的价值观念与艺术审美。在阿昌族迁徙过程中,不停的与周边民族接触形成多元复合的体育文化,为其与周边民族和谐共处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二、阿昌族的分布

阿昌族汉语称为“峨昌”、“娥昌”、阿昌话自称为“蒙撒”、“傣撒”“蒙撒掸”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与南诏时期的彝族乌蛮蒙舍诏有渊源关系,唐南诏时期被称为“寻传蛮”,居住在永平一带,随阁罗凤对西部用兵,向西迁移至保山怒江片马、腾冲等地区,明朝正统年间大量的汉族守边将士也融入阿昌人,逐渐发展形成今天的阿昌族。国内阿昌族人口为3.8万,主要居住在大理、保山及德宏地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潞西、梁河、陇川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彝族关系密切。阿昌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阿昌族称迈达族,人口约4万多,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印度境内也有部分阿昌族居住,但人数不详。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德宏有阿昌族为3.0389万,约占国内阿昌族人口的80%,其中梁河县人口为1.3294万,仅次于傣族,陇川县1.3483万仅次于景颇族和傣族。芒市人口为2530人,瑞丽441人,盈江1327人,主要居住在交通要道上,陇川和梁河成为阿昌族文化的核心区域。

三、阿昌族传统体育类型

在适应独特的地理环境中阿昌族先民创造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阿昌族的迁徙形成阿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在共同的地域空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常跨越族群的边界进行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在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过程中,阿昌和周边的民族相互学习、和谐共处,形成阿昌族能顺利使用汉语、傣语、景颇语,甚至是傈僳语的语言景观。传统的阿昌族体育文化在维系族群文化特征,加速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有重要的作用。阿昌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有武术、荡秋千、顶杠、蔑弹弓、射弩、扭杠、标竹竿、掰手腕、赛马、射箭、弹弓、打陀螺、耍白象等几个类型。可以分为防御类体育、生产类体育、娱乐型体育、祭祀型体育、庆典性体育。

防御型体育是为了人身安全的需要针对性强的训练,以此来掌握搏斗技术和格杀技巧,维护个人、村寨、民族的安全。从历史上看阿昌族处于南诏地方政权和国家政权发展与扩张之中,阿昌族地区多战事,在备战中需要掌握格斗技巧,个体生命的存在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因此和著名的阿昌刀相媲美的就是阿昌族人的武术和格斗技巧,同时阿昌人在生计的压迫下常走南闯北,常常要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因此武术不仅是强生健体的需求,更是身体安全的需要。阿昌族武术包括棍术、拳术和刀术,棍术成为猴棍,躲闪灵活,攻击准确,动作干净利落,常使用二节棍、三节棍、合棍、十四门棍,以系统的套路攻击和防守。拳术有四方拳、十字拳和猴拳,四方拳左击右防,轮番出拳,让对手无法适从。十字拳则是以护胸和头为中心,左防右打虚实结合,令人躲闪不及。猴拳更是跌、扑、滚、翻、跃等结合,变化莫测。其次赛马、射箭也是军事防御能力的储备和训练。

生产性体育活动主要是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这种活动来源与生产实践,对传统的生产技能的提升,对体能的强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阿昌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的生存模式,此外铸造刀剑成为传统的手工业,商品买卖等交易活动,而采集和狩猎是农业和手工生产的一个补充。顶杠、扭杠、掰手腕、蔑弹弓、射弩、标竹竿、玩弹弓、是常见的与生产相关的体育活动,顶杠、扭杠、掰手腕、主要训练生产中的臂力、腕力、脚力、忍耐力,而蔑弹弓、射弩、标竹竿、等活动是对捕猎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娱乐体育主要是开发儿童的智力,如玩弹弓和打陀螺,同时这些趣味性的娱乐游戏也不仅是年轻人参与,很多时候成人也参加,通过这些娱乐体育调节了气氛,制造欢快的场面,训练参加者的眼力、平衡力、灵活度、准确度,尤其是陀螺对治疗颈椎炎和腰椎前盘突出有很好的疗效。

宗教体育是指在祭祀活动中展演的体育项目,是与求雨、抗旱、驱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种人类精神生命需求紧密结合。宗教体育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肢体语汇,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渲染对神灵力量的膜拜。阿昌人丧葬仪式上通宵唱歌,歌颂纪念逝者,抬棺出村时要绕棺三圈谓之隔魂,祭司对逝者魂灵进行指路,回到祖先祖居的保山、大理地区。另外阿昌族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会街期间常流行耍白象,模仿大象前进、后退、前倾、后仰的动作,此外在求雨等活动中还有耍青龙的体育活动。

阿昌族进入德宏地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信仰出现多元的特征,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的祖先崇拜,另外受傣族佛教文化和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传统节日有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与周边傣族大体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庆典活动。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传统的体育文化成为这些节日庆典重要内容,火把节打火把、绕寨,泼水节泼水,新米节打磨秋,都成为传统节日民俗展现的重要内容。

四、阿昌族迁徙及体育文化的传播的特点

体育文化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阿昌人生产、生活的特点,传承阿昌族历史记忆和神话传说,道德禁忌和风俗习惯,塑造着阿昌人的民族性格,体育文化的传播伴随民间的文化与社会交往,伴随阿昌族族群的流动和迁徙。

(1)体育文化保存阿昌族丰富的历史信息,目前关于阿昌语支系的归属,学术界还在争论,以赵家培为首的本土学者根据民族语言及其民族迁徙的历史记忆认为。阿昌自称为蒙撒,意为来自蒙舍诏,应属于彝语支民族,保存着南诏时期星回节(火把节)的祭祀程式和火崇拜的民俗活动,体育文化保存南诏围圈打歌特点。蹬窝罗意为“跳欢乐”。通常由一个艺人领头,众人尾随其后,逆时针方向而舞。并有人扮的狮子、老虎、水牛等伴随。里面关于阿昌人创世纪神话《遮米玛与遮拍麻》记忆。也是对阿昌族原居住地保山与大理之间地域的回放与回归。

(2)传统的体育文化展示了阿昌族迁徙的特点,阿昌族生活在南诏时代的保山与大理之间,随着南诏开发越过怒江进入片马、腾冲随之进入梁河、盈江陇川等地,随明朝正统年间三征麓川,生活在汉族与傣族之间的阿昌族,因为自身特点跟随明朝屯守边界,户撒等地不少的汉族兵丁融入阿昌族社会中,促进了阿昌族社会迅速的发展。为了不断的寻找资源,一部分逐渐进入缅甸的北部地区。因此阿昌传统的体育蹬窝罗体现早期历史记忆,而火把节则是对南诏的文化记忆,泼水节凸显鲜明的傣式特点,这三个阶段同时兼有展示祖先的迁徙与奋斗。

(3)传统的体育为民族交流提供机遇和空间,阿昌进入德宏从汉族那里学会了种田和冶铁,锻造各种生产工具,因此阿昌人生产能力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整个民族发展速度加快。在傣族土司的统治下,文化受到傣族的影响,大多数阿昌族学习和使用傣族语言,过泼水节、开门节与关门节,同时有坚守原有的节日庆典。武术文化、体育娱乐在民间节日展现,在各个民族之间的传播,形成阿昌族和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的积极和主动。伴随体育的传播,形成生产信息和生产技术的共享。

五、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阿昌族体育文化是阿昌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完整的结构,优良的文化功能,在阿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阿昌族民族文化特征的维护和保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阿昌族对内认同对外区分展示的基础,因此加速它的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要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从文化安全的角度上看,德宏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除阿昌以外还有傣、景颇、傈僳、德昂、阿昌、回等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主要传承载体,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文化资源,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娱乐的重要来源。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能提供认同感和凝聚力,能为边疆各族人们提供互动交流机会,增强地方凝聚力,防范境外的宗教渗透。因此国家应该注重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加大对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壮大阿昌族文化产业。

第二、从教育主管部门上说,要利用好教育平台传承民族文化,在推广现代体育的同时要重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作用。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要进入地方的校园,德宏阿昌族聚集地区的学校要在传统体育搜集、整理、传承、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把阿昌族传统的体操和舞蹈这些带有地方特色,有地气的体育娱乐项目传承下来,推广开来。

第三、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要重视传统体育在地方凝聚力形成中的作用,以文体局、文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民宗局、旅游局等文化部门要通力合作,把传统体育文化搜救、挖掘、整理、展示、传播工作搞好。形成很好的文化品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中提高地方综合发展实力。

第四、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加大对阿昌族民族精英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加大民间传统文化精英的保护与支持,加大阿昌族学生入学率、高级别人才培养,加大对阿昌族干部的使用和提拔。加大对阿昌族传统铸刀工艺的保护,坚持自由政策,发挥阿昌族传统民间信仰在地方发展和文化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结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积淀,是一个民族适应环境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基础。阿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随民族迁移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体现历史上不同时期阿昌族文化的特点,同时阿昌人在中缅边界地区的迁徙中又把阿昌文化展示和传播开来,注重生计本领掌握,体能、道德提高方面还有浓厚的护寨守国的军事防卫思想。阿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征,为阿昌族融入多民族的和谐发展提供基础和空间,因此需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参考文献:

[1]文小勇.阿昌族禁忌文化:内涵、流变与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

[2]王家富.独特的阿昌族民歌[J].云岭歌声, 2003,(01).

[3]李月丰,马冬梅.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资源与开发[J].中国商贸,2012,(05).

[4]刘雅媚,刘国钊,郭强. 高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01).

[5]刘戈.从非遗视角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浙江体育科学, 2012,(04).

上一篇:某客厅中央空调风口位置对室内影响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民意与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