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1例分析

时间:2022-07-12 01:38:44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1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87-01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95±25.2min,术中出血50-1000ml, 平均200±13.2ml,没有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剔除术是能够保留器官的理想手术途径。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

据统计至少有20%育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因肌瘤患者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实际发病率[1]。作为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子宫肌瘤的治疗正随着妇科腹腔镜手术获得进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科2011年对31例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01月-2011年12月共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1例,其中腹腔镜下剔除术31例,年龄27~48岁,平均38岁。有剖宫产史者8例,无生育史者2例。B超检查结果表明,肌瘤个数为1~5个,直径2~9cm。肌瘤类型属于肌壁间肌瘤或桨膜下肌瘤,位置处在子宫前壁、后壁或宫底部。

1. 方法:

手术在非月经期,首先给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脚高位,麻醉后留置尿管。于脐上缘处作一10mm切开,用气腹针穿刺,注入CO2气体,使气腹形成,气腹压力维持12-13mm Hg(1mm Hg=0.133kPa),用10mm的套管针穿刺进入腹腔,插入腹腔镜。于右下腹麦氏点及左下腹相应部位穿刺,右5mm,左10mm套管针,再于左中腹作一切口,用5mm套管针穿刺。对子宫后壁肌瘤患者,放置举宫器,对未婚或位于子宫前壁及宫底部肌瘤的患者,不放举宫器。用腹腔镜行盆腔全面探查,了解盆腔有无粘连,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双侧卵巢情况。针对肌瘤所处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如为壁间肌瘤,术前常规在阴道或内塞入米索前列醇400ug,术中于子宫肌层内注入催产素20u。对浆膜下肌瘤及外突型壁间肌瘤,用单极电凝,电凝切割肌瘤蒂部,或梭型切除。对于前壁肌瘤于肌瘤表面作一纵形切口,宫底部或后壁肌瘤作一横形切口,这种方向切口便于缝合。用电凝钩在瘤体的表面依据肌瘤的大小,电凝切开子宫浆膜及肌层,直达瘤体,此时肌瘤会自然,用肌瘤锥或大抓钳提起肌瘤,边牵拉边剥离,包膜内完整分离,剔除瘤体。剥出肌瘤后,用“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再反向连续缝合加强。直径2cm以上的肌瘤用肌瘤粉碎器切成条,逐条取出。术后前3天常规予催产素静脉滴注20u/日、催产素10u肌肉注射1次/6小时。

2. 结果

在所有患者的剔除过程中,肌瘤直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1cm和9cm,对于单个肌瘤,直径大于6cm的有15例,肌瘤个数2~5的患者有13例。在手术中还有6例同时行卵巢肿瘤剔除,有3例宫外孕手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有4例行盆腔粘连分离术。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95±25.2min,术中出血50-1000ml, 平均200±13.2ml。有一例病人,肌瘤位于子宫后壁,下界接近宫颈处,直径约9cm,术中作一纵形切口,肌瘤剥除还顺利,剥完肌瘤后,后壁靠近宫颈处缝合困难,虽然最终手术成功,但造成出血近1000ml,术后给予输红细胞悬液3u,余无一例术后需输血的。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19.5±3.4)h。没有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4—6天,平均5天。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平滑肌瘤26例,富于细胞瘤3例,肌瘤玻璃样变性2例。术后一月B超复查子宫,均提示子宫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30岁以上女性约20%有子宫肌瘤[2]大多患者希望将子宫保留,保持完整的生理功能。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创面大,出血多,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高,瘢痕体质或爱美患者不易接受。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倾向于实施腹腔镜,开展保守的子宫手术。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副损伤小,盆腔粘连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3],同时可以保证内环境的稳定,对于腹腔的干扰偏小,盆腔的视野较清晰,不会对邻近器官发生损伤,还能够使得子宫得以保留,确保月经和生育功能的正常。所以说,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剔除术是能够保留器官的理想手术途径。

3.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方法 (1)浆膜下肌瘤:蒂较细的患者腹腔镜下采用1号可吸收线套扎线圈扎紧肌瘤蒂部,并于套扎线以外游离肌瘤或直接电凝蒂部切除肌瘤;蒂部较宽的患者,腹腔镜下先电凝并剪开浆膜层组织,使瘤体和宫体之间剥离一定空隙,即在基地部位置一套扎圈,边剥离瘤体边收紧套扎圈,直至完整剥离出肌瘤,用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膜层。(2)肌壁间肌瘤:通过腹腔镜了解肌瘤的大小和部位,在肌瘤周围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20u,沿肌瘤最突出处电凝并切开浆肌层及肌瘤包膜,直达肌瘤组织,并将肌瘤锥钻入瘤体,剥离肌瘤与周围组织,直至完全剥离出肌瘤。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肌层再反向缝合加强,或间断8字缝合。(3)阔韧带肌瘤:腹腔镜确定肌瘤与子宫附件的关系,辨清输卵管走向及子宫血管部位,于肌瘤突出处电凝并切开阔韧带前叶或后叶,深达肌瘤表面,使其充分暴露,肌瘤锥钻入瘤体,分离肌瘤与周围间隙,套扎基底部后离断瘤体,用肌瘤粉碎器切成条,逐条取出。

3.3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出血问题:肌瘤部位子宫血供丰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个出血较多的手术,术中预防出血及良好的止血是手术的关键,减少术中出血的关键是正确的层次分离。在切开子宫肌壁时应分清楚解剖层次,遇到血管先凝后切,分离肌瘤包膜时应循序渐进,肌瘤包膜全层切开后,出血部位用双极电凝做局部全层凝固止血,当肌瘤娩出瘤腔时,宜先用双极电凝凝固基部止血后切断。止血的关键是缝合,不仅可以满意止血,而且可以关闭局部子宫切口[4]。术者要有娴熟的镜下缝合、结扎技术,除了有蒂的子宫肌瘤外,其他子宫肌瘤切除部位必须全层缝合,当子宫肌层缺损较深时需分两层缝合。另外术前于阴道或内塞入米索前列醇,剔除肌瘤前在瘤体部位肌注催产素,可使子宫肌层收缩,减少出血,术后予催产素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可防止术后切口再出血的发生。要根据手术者技术能力,选择适合病例,一般子宫前壁及宫底部肌瘤容易剔除及缝合,后壁近宫颈部肌瘤剔除困难,故慎重,防止出血过多。(2)考虑到肌瘤生长的不确定性,同时,术中不能像开腹手术一样触摸子宫,较小的肌瘤易遗漏,引起术后复发。所以术前应常规行阴道超声检查,手术医师应亲自到场,了解肌瘤数目、大小、部位,术中取出应与术前B超所查相符。(3)避免剔除的肌瘤未取出而遗留于腹腔。可将剔除的较小肌瘤放在子宫直肠陷凹内,不可放在中、上腹部。取出组织时,不可将较大的组织直接从切口取出,而需肌瘤粉碎器切成条,逐条取出。

总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最终手术效果因患者而异,因术者而异。浆膜下肌瘤,浅在的壁间肌瘤,前壁宫体及宫底部肌瘤,肌瘤数目少者手术较易,反之则较困难。术者镜下缝合技术娴熟、止血措施得力者效果则较好。在本文所观察的病例中,全部都是腔内缝合,腔内打结,切口对合整齐,除一例出血多需输血外,其余病例出血均不多。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2]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22-325.

[3] 楼宝阳,景艳,沙文焕.腹腔镜妇科手术临床应用400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0,6(4):44-45.

[4] 赵红,牛菊敏,史玉林,等.妇科腹腔镜手术15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24

上一篇:儿科门诊输液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自体血液回输在骨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