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震动态监测管理系统设计

时间:2022-07-11 07:49:51

全国地震动态监测管理系统设计

摘 要:随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地震系统过去几十年的地震预报工作,无论是从前期的任务下达、监测实施,还是从后期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上都显得自动化程度较低。针对这一现状,论文从流动监测手段着手,面向中国地震局的全局系统,将流动监测的任务管理、业务实施、分析处理、效果评价、技术革新以及后勤保障等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设计一个基于WEB的流动监测信息动态管理与处理系统,以期为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在流动监测工作方面提供一个科学、迅速、准确、有效的工具。

关键词:地震监测;流动观测;管理系统;设计

一、设计的依据

地震系统四十年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无论从监测任务的下达、还是各种手段的监测实施,监测结果的成果验收、成果整理、成果归档、以及后面的成果分析,基本上都是靠地震工作者的体力劳动来实现的。就连数据处理,也基本上是依靠PC机用单独单机软件来完成,自动化程度相对全国其他行业,显得较低。

针对这一现状,从流动监测手段(水准、GPS、重力)着手,面向中国地震局的全局系统,将流动监测的任务管理、业务实施、分析处理、效果评价、技术革新以及后勤保障等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设计一个基于WEB的流动监测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以期为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在流动监测工作方面提供一个科学、迅速、准确、有效的工具。

二、国内发展现状

从“九五”到“十五”项目,我们的地震观测台网建设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变迁,取得了显著进展。“十五”地震监测台网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观测地震台网已经迈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网络到台站,IP到仪器”,从台站数据的采集到数据传输,台网中心数据的接收与实时处理,全部建立在网络化的平台上。这种变化的好处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的流动观测也能做到网络化。可以让流动观测的数据实时传回单位。

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地震系统在地震观测、预测、应急等技术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在对外展示与交流方面稍显不足。因此更加体现了此设计的必要性。

三、系统总体设计

(一)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数据基础层、技术支撑层、业务逻辑层和视图表示层。数据基础层主要由系统涉及的五个基础数据库组成:COM共通主表,GPS数据库,GRA重力数据库,LEV水准数据库,MOM监测数据库;技术支撑层主要包括系统所需的各个技术;视图表示层主要是用户界面和平台。各层相互依赖、嵌套,构成系统有机整体。

(二)系统概要设计

1.系统各个模块概要

管理系统平台可分为七个子系统:

(1)权限管理子系统。 权限管理子系统负责对整个系统的用户作权限划分与管理,并负责记录所有的用户操作。

(2)项目任务分解子系统。由管理部门或项目责任单位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

(3)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子系统。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输入、编制的输出、方案评审、方案更改、方案审定及。

(4)项目设计子系统。项目设计的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更改、设计审定及。

(5)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子系统。借助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电子标签等对监测过程的车辆、仪器、装备等进行管理与监控及调度。

(6)成果检查验收子系统。将目前的“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手工成果检查验收方式智能化。

(7)项目报表管理与统计子系统。

2.系统功能功能概要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功能,即点位分布及单个点的详细信息展示、查询功能、统计功能。

(1)展示功能。各种手段的点位布局的展示、单个点位详细信息展示,包括点的东南西北和俯视供五张图片,并且富有点位的文字说明,优点是比纸质的点之记更加形象具体。

(2) 查询功能。系统可以提供对某个点位查询或者某个区域的点位分布的查询功能。

(3) 统计功能。系统可以用饼状图或柱状图来显示各种手段的历年监测情况。

四、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一) 权限管理子系统

用户登陆成功后,一直到退出,其在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将被记录,从而形成完备的操作日志。对于添加或删除项目等重要操作,系统会再次验证客户端身份,防止黑客通过截取网络数据包等手段进行攻击,提高系统安全性。

(二)项目任务分解子系统

项目任务录入系统后,项目分解系统参照历年的分解资料,以及资源库中的其他资料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个子项目,转交给相应任务的负责人员;任务分配人员再将完成的子任务录入系统,系统根据历年的分配资料和资源库中的其他资料,将各个子项目分配给相应的实测单位进行任务完成成果的验证。

(三)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子系统

通过将相应的项目设计书,点位信息,地图,小组资料,仪器信息车辆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料录入实施方案编制系统,通过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分析,对相应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既定实施方案,然后借助相应的人为干预来完成项目修改,审定等环节。将原本人力话的工作转化为信息化,智能化的运作模式。

(四)成果检查验收子系统

将相应的项目任务成果录入该子系统,实现对项目任务成果的相应检验工作。通过相应的条件指标对任务完成结果进行相应的检验,以保证相应任务的完成质量。

五、系统预期

(一)公众网站展示

我们拟将地震局流动观测网点和经过精度过滤的、历史年代的观测资料向社会公示,并提供观测手段、观测方法的科普介绍。和观测成果的网上查询机能一样,分别对水准、GPS、重力观测网点、分期观测资料、观测结果,在网上以观测手段、观测年代、观测地区、观测线路、观测网点为索引,提供地图查询和数据结果表示。

(二)观测资料的网上验收

观测小组在完成观测任务并进行小组检查后后,将观测结果在网上提交给观测队申请验收。中心质管办对观测队申请及小组观测数据进行检查,通过则送档案室归档,并通知观测队观测任务完成;不合格则将申请退回观测队,责令小组返工重测。

(三)观测成果的网上查询与共享

我们将资源数据库里存储的水准、GPS、重力观测网点、分期观测资料、观测数据在网上以观测手段、观测年代、观测地区、观测线路、观测网点为索引,提供查询和结果表示,按照网页登陆对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精度的数据。

六、社会效益评价

流动监测是地震局的常规任务,包括水准,GPS,重力以及地磁等多种监测手段。以中国地震局的GPS监测为例,每年外业工作量约3000人*天,内业数据处理工作量约500人*天,任务持续时间从2月到11月。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围绕生产数据和处理数据这个主要工作外,还涉及到任务发放,人员分配,车辆调配,突发事件处理等等工作;从任务分工的角度来看,又涉及到任务发起部门,实施部门,施测小组,数据验收部门等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施测小组不能够及时上传观测数据,这样对数据来说不安全,同时这些数据不能很快应用到科研工作中去。单位也不能及时获知GPS小组车辆尤其是在迁站过程中的情况。

此系统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能够使各个部门协调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实时性。

参考文献:

[1]寇有观;国家应急信息系统的需求及规划[N];科技日报;2003年.

[2]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J];软科学研究;2007年78期.

[3]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地震中心(ISC)全球地震目录(中文版)(1904~1997),北京:地震

出版社,2001.

[4]韩振海;试论震性会商制度[J];国际地震动态;1991;11: 9.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暑期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公平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